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


分层感知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 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 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 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 ),再贬连州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 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 ),调夔州 )、和州 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 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 ),未离谪籍 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 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 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 巴山楚水” 泛指贬地。 “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 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 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 凉地” 弃置身” 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 渲染, 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 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 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 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 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 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 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 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 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 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 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陋室 铭》。
分层感知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 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 千帆” 万木”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 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 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 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 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 一联“神妙” 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 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背景简介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 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 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 《醉赠刘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写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 凄凉地 二十三>年 弃置 弃置/身 巴山 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 身。 楚水 凄凉地, 怀旧/空吟 闻笛赋,到乡/翻似 烂柯人。 空吟/闻笛赋 翻似/烂柯人 怀旧 空吟 闻笛赋,到乡 翻似 烂柯人。 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 侧畔/千帆过 前头/万木春 沉舟 侧畔 千帆过,病树 前头 万木春。 今日/听君 歌一曲,暂凭/杯酒 长精神。 听君/歌一曲 杯酒/长精神 今日 听君 歌一曲,暂凭 杯酒 长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 二十三年 十三年。弃置:抛弃。 十三年。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 闻笛赋: 闻笛赋 指向秀的《思旧赋》 序文中说: 因写此赋追念他。 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烂柯人 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 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 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 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 人事全非,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 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 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歌一曲: 歌一曲 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长 :增长,振作。
分层感知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 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 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 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 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 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 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 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 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 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 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 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 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 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 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 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怀旧”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 悼念,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 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 一本作“ 郡指扬州。 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 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总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 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 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 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 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 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 病树” 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 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 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 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 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歌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 三年沦落的光阴。 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 到已非旧时光景。 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 是万木争春。 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 杯美酒振奋精神。 杯美酒振奋精神。
分层感知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 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 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急 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 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 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 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长精神” 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长精神”三 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 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 韧不拔的气概。 韧不拔的气概。
整体感知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 辛酸和愤懑不平。 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 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 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 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 激昂气概。 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 是和友人共勉, 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 精神。 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 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