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第12-14章)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市场结构完整。

市场应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组成。

第二,市场组织良好。

就是有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

第三,市场统一。

从国内来看,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相通的,两者密切结合。

第四,市场决定价格。

除少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国家决定和管理外,其余大量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第五,市场保障健全。

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执法制度。

第六,宏观调控有效。

健全计划、组织、调节等系统,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

市场体系的作用主要有:首先、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企业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要从市场上获得。

再次、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销售。

总之,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就会发生困难,企业也难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2.商品市场的构成和形式是什么?(1)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

(2)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一是产需之间或产销之间直接交易。

二是零售市场。

三是批发市场。

四是拍卖市场。

五是招标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它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4.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何?(1)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将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改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

(2)理论价格,是按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中等成本,即部门平均成本加合理盈利来计算的价格,它大体反映商品的价值。

理论价格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定价提供基本的依据,为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调节价格总水平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是以理论价格为基础,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价格。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上升,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降。

市场价格同理论价格经常是不一致的。

但是,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或生产价格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

(4)市场价格的波动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供求关系,使之不断趋向平衡。

5.价格体系(1)价格体系,是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价格体系是由商品比价和商品差价构成的。

(2)商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

(3)商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6.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是什么?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成本。

主要是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销售成本。

这些成本的平均水平发生变动,直接引起价格的变动。

第二,商品供求关系。

供给和需求不同组合的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第三,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

货币发生贬值,即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商品价格上涨。

货币发生升值,即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

第四,垄断。

卖方垄断,一般价格会上升。

但在以战胜竞争者、抢占市场为目标而进行倾销的情况下,价格则可以下降。

买方垄断,一般价格会下降。

但在以垄断市场为目标而提价抢购的情况下,价格则可以暂时上升。

第五,政府的政策。

一是税收政策、利息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税收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

二是价格政策。

政府定价范围的变化,对定价规则和价格管理的改变,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7.价格改革的任务深化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第二,理顺和管好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

第三,建立价格调控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调节体系、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

第四,搞好市场和价格立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督,以规范的市场价格秩序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8.市场竞争和垄断(1)竞争,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力图胜过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2)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在生产中推动企业努力降低成本,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做到投入少产出大,使自已生产商品的个别消耗比别的企业更少。

另一方面又推动企业在市场上用各种手段推销商品,扩大市场,力求比别的企业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3)按竞争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二是完全垄断的市场。

三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四是寡头垄断市场。

按照竞争的领域和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4)因为竞争对于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应当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为公平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1.科学技术进步,你认为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何在?(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2)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独立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3)我国实现技术进步有以下途径: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只能着重发展为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技术进步的关键是人才,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

2.经济效益提高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2)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符合以下经济条件:第一,资金占用要少。

第二,成本支出要少。

第三,有用成果要多。

(3)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出更多产品和提供更多服务,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以高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状况,这样,才能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

(4)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是互相依存的,一致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有了好的微观经济效益,才可能有好的宏观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为微观经济效益提供外部条件。

宏观经济效益好,能使微观经济获得较好的条件,来提高经济效益。

3.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1)按实现经济增长途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较益较高。

(2)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

在不发达阶段,经济增长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是难以避免的。

到了发达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则以集约型为主。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为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

(3)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供应,但是,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总是有限的,尤其我国,人均占资源不足,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型,就很难支撑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缓解资源有限与经济增长对资源需要之间的矛盾。

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

粗放型方式,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

而集约型方式则投入小,成本低,效益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较快地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高超技术,向国际市场推销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丰厚利润。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则只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档次的产品,不仅价格低,收入少,得不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在国际竞争中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人民跨世纪的迫切任务。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什么?(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有:第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第二,各产业部门互相协调。

第三,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

第五,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

第六,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即能够达到投入小、产出大的要求。

5.什么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1)基础产业,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

它是为各部门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或前提。

(2)支柱产业,也称主导产业,它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具有带动其他部门发展的作用。

6.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各有什么特点?(1)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低,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少,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多。

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较高,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多,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少。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的比重较大,单位产品价值中技术含量较高。

(2)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率的大提高、经济效益的大提高。

当然,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7.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应相互协调。

这是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作为生产者,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人作为消费者,人口增长必须与消费资料增长相适应。

(2)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低于生产增长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