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基本概念


描述的是个体对不同剂量化学物的反应。
43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反应(response) 指暴露某一化学物质后,群体中出现某 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常以百分 率或比值表示。所致生物学改变属于计数资料, 无强度的差别,不能用数值表示,只能用“阳 性/阴性”、“有/无”等来表示。 描述的是某种生物学效应在群体中的分布 特征。




<0.05
0.05~ 0.5~ 5~ >15
0. 1
3 30 250 >l000
中等毒 低 毒
实际无毒
10
二、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 对其它种类生物不产生损害作用;
或者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
它组织器官不发挥毒性作用。
入人体的实际剂量。
41
暴露特征: 包括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
影响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靶器官浓度等。
暴露频率与毒作用浓度的关系
42
二、量反应与质反应(效应与反应)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效应(effect):
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性化学物质后所 引起的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 这些改变属计量资料,可用测量数值表示。如 身高;体重;血压;Hb含量;酶活性等。
31
1、接触性生物学标志(biomaker of exposure): 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化学物 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 应产物的测定值。提供有关化学物质的暴露信 息。剂量。 接触生物学标志又分为体内剂量标志和生 物效应剂量标志。
32
体内剂量标志:
体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
15
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
损害作用又有非损害作用。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的损
害作用。二者的区别:
16
损害作用: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应激
的反应能力降低,出现病理性损害。
非损害作用:对机体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处于机体代 偿范围之内的,不会使机体对其它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
化学物质产生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 成了化学物质的毒效应谱
20
由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 强度和作用时间不同,化学物质引起的毒 效应,强度范围很宽,包括生理、生化值 的微小异常、明显的临床中毒症状、甚至 死亡。
21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性质 范围也很宽: 包括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损伤、内分泌功 能紊乱、免疫抑制、神经系统损伤、行为 改变、畸胎、肿瘤等。
29
年龄
性别(痛痛病)
遗传因素 营养状况 疾病 暴露机会 等。
30
五、生物学标志(biomaker, biological maker)
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以及 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又叫 生物学标记,生物学标志物。 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生物 学标志三类。
44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三、剂量-反应关系
是量反应和质反应与剂量之间的关系。是毒理
学的重要概念。 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计量资料) 剂量-质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计数资料) 习惯将二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45
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剂量与个体量反应强度间的 关系。随着化学物质剂量的增加,对机体产 生的毒效应程度增加。 如CO浓度增加导致红细胞中碳氧血红蛋 白含量增加。
位-氨基苯甲酸等物质合成叶酸,因此人类发
明了磺胺类药物,其结构类似于对位-氨基苯
甲酸,从而抑制叶酸的合成,因此对细菌有选
择毒性。
13
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如 CO对血红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因而浓集于红细 胞,影响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 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产生损害的修复 能力的差异:如脑组织再生能力差,一旦发生实 质性损伤,很难恢复。而肝肾等器官的再生能力
人的健康是安全无毒的。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3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化学物质,当进入生物
体内超过一定量时,都能产生不良作用,即使
是安全的药物或食品中的某些主要成分,如果
过量给予,均可产生毒性效应。
如药物、人体内必须微量元素、食盐、维生素
、水 等
4
因此化学物质的有毒或无毒主要决定于剂量,
每个剂量可用一组个体,效应以均值和标准差 表示。
曲线类型:直线(上升或下降);S形曲线;双曲线等 。
48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五、剂量-反应曲线(质反应)
横坐标:剂量 纵坐标:某种毒效应发生率 反应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性化学物
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49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曲线的形式
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是S形曲线 。大
46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 之间的关系。即随着化学物质剂量的增加出现某 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毒性实验中,染毒 剂量增加,动物死亡率增加。
47
四、剂量-效应曲线
横坐标:剂量
纵坐标:某种毒性效应的强度(有计量单位)
化学物质产生选择毒性的可能原因:
11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结构、功能上的差异)动物与植物的差异;哺乳 毒物和昆虫的差异;人体与微生物的差异等。利用这些
差异,研制除草剂(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没有)、杀虫
剂、杀菌剂(有些药物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等。
12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 程的差异(代谢差异、生化机制不同): 如哺乳动物体内不合成叶酸,只能从食物 摄取叶酸,而细菌不能吸收叶酸,而是利用对
9
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大鼠一次经口 LD50 (mg/kg) <1
1~ 50~ 500~ 5000~
毒性分级
6只大鼠吸入4h,死亡 2~4只的浓度 (ppm) <10
10~ 100~ 1000~ 10000~
兔经皮 LD50 (mg/kg) <5
5~ 44~ 350~ 2180~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 总量 (g/60kg)
质与强度,但检测麻烦,不易获得。
40
毒理学中的剂量一般是指外剂量,即机体接 触或给予的量。暴露。 单位:mg/kg体重、mg/cm2皮肤、mg/m3空气。 mg/L 水。提及剂量时,必须说明接触途径(吸收 系数不同)。 在讨论环境污染物时,根据空气、水、食品
等介质中的浓度乘以进入体内的介质总量计算进
22
有些化学物质的毒效应谱宽,有些窄
。(铅、有机磷)。毒效应谱宽的化学物毒
性终点的确定有一定困难。采用灵敏可靠的
生物学指标作为观察终点,
23
二、毒作用分类
24
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
2、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3、可逆作用与不可逆作用
4、过敏性反应 5、特异体质反应 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 某些化学物质的异常性反应。表现为对某种化学
多数毒理学的剂量反应关系呈对称的S形曲线 或不对称的S形曲线 。不对称的更常见。如 果将不对称S形曲线的剂量以对数表示,可成 为对称S形曲线。
50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S形曲线的特点是(三部分):
①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毒效应发
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即内剂量。如测 定血铅、尿铅、血汞、尿汞等,判断机体暴 露水平。
33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映
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
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
如苯并(a)芘可与DNA结合形成加合物。
34
2.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ker of effect): 是指可以测出的机体生理、生化、行为或其他方面
只能以产生毒效应的剂量大小相对来自加以区别。所谓毒物(poison,toxicant)通常是指在一定条
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
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 至危机生命的化学物质。
5
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机体损 害的能力。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 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 ,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如死 亡)。
大汗、肺水肿等表现。 另一类是死亡指标。客观、易观察,但比较粗糙, 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但是可以作为衡量不同作 用部位、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学物质毒性大小的标准
。是急性毒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8

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标准以毒性终点为基础。
急性毒性根据半数致死剂量LD50 ;
致畸物根据致畸指数。 不同毒性终点之间无法类比。
运氧功能,但苯胺是使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 价铁离子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CO是直接 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
27
靶器官并不一定就是毒物在体内浓度
最高的部位。
如DDT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但未发 现对脂肪组织有毒性效应。铅,骨骼。 靶器官不等于蓄积库。
28
四、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 容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 群称为高危险人群。比正常人出现健康危 害早而且程度严重。 形成高危险人群的生理学基础:
6
毒性终点(endpoint):
不同阶段的实验,有不同的毒性终点。如 急性毒性实验,以死亡为毒性终点。 亚慢性、慢性毒性实验以生理、生化、代谢等 异常改变为毒性终点; 三致实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