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P5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进行明争暗斗。
1917年关于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黎和段各有企图,段祺瑞想借参战名义扩充自己实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害怕段祺瑞势力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抗,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2、P38合作主义:合作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提倡,五四时期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工人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营事业。
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宜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不是布尔什维主义,但推行结果失败,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瓦解了。
3、P86北京政变: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
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
北京政变结束以后,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
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礼条件。
4、P99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比如限制共产党担任国民党高级干部的人数,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等等,这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新的进攻,蒋介石的权利变得更大,由此打下了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的基础。
5、P162中原大战1929年,蒋介石为建立独裁统治加紧排除异己,引起各地方军阀强烈不满。
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派军阀共同反蒋,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参战双方的兵力各有六、七十万人。
5月初,两军在商丘、许昌、济南、长沙一带展开大战。
因战线地处中原地区,故又称“中原大战”。
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收买的办法,削弱和分化了反蒋力量。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进取平津。
阎、李部队分别败退山西和广西。
11月4日,阎、冯通电辞职,所部被收编。
这次军阀大战,双方共伤亡三十多万人。
6、P337新县制:为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国民政府于1939年9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下为乡,乡内之编制为保甲,县与乡之间设署,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的行政事务,县长乡长保长名义上是选举产生,实际仍由上级委任,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新县制的推行,是假借地方自治之民,强化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7、P359大生产运动在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很多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政策与措施,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大生产运动。
目的是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在物质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生产运动由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民众团体首先行动起来,掀起大生产高潮,工农业均有较大发展。
其他根据地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
大生产运动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8、P424中美商约1946年11月4日,外交部长王世杰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称“中美商约”,该条约共30条,规定了美国人在中国全境内各种权利,享有各种不公平待遇,这个条约以平等互惠的形式掩盖着侵略的实质,因此,它的签订,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谴责,这个条约的签订大大有利于美国商品在中国倾销,加深了国统区的深深危机。
二、列举1、P16列举1917到1919年前后创办的主要进步团体恽代英互助社毛泽东新民学会李大钊少年中国学会傅斯年新潮社周予同工学会2、P32列举五四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的表现第一,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第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第四,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3、P144列举南京政府初期的经济措施和政策1、广借外债2、大量发行公债3、以准顿税务为主,整理财政4、1930年颁布《土地法》5、1932年颁布《缴费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4、P176中央九月来信对红军任务的主要规定1、发动群众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2、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3、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5、P212列举1935前后国民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1、大肆宣传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2、发起新生活运动,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3、宣传封建买办思想和法西斯主义4、加紧对革命文化的“围剿”6、P245列举日本将华北分离出中国的步骤1、第一个步骤是迫使国民党中央的势力退出平津和河北,削弱国民党中央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
发动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2、积极策动华北五省脱离中国,实行“自治”,日本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国民政府让步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7、P315抗战爆发后中间势力对日的态度1、中间集团要求抗日,反对妥协投降2、认为民众是抗战的主体,是力量的根本来源3、主张实行全民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4、必须实行民主政治5、主张实行有钱出钱的原则8、P347列举日本对中国经济掠夺的主要方面1、掠夺了沦陷区的工厂矿山2、掠夺了沦陷区农村的土地3、用低价强制收购或直接掠夺等方式,夺取粮食等农产品4、设立银行,发行没有准备金的钞票5、大量掠夺劳动力9、P422 1947年春夏,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开展的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孟良崮山区10、P450列举战略决战条件成熟的表现1、敌我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进一步改变2、解放区日益扩大并相继连成一片三、简答1、P59 20世纪20年代改良派的政治主张1、好人政府;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一种有计划的政治,社会上的优秀分子要同恶势力斗争,组织好人政府。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鼓吹这种主张的主要有军阀政客以及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改良派。
3、制宪救国;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
4、废督裁兵;组织裁兵机关,实行和监督军阀裁兵,裁撤下来的兵去从事农工矿业生产。
2、p81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
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
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田地的农民,国家给以土地,资其耕种(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民生计,国家管理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的企业,还要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之生活。
3、P151八七会议的内容意义1、坚决清算了国民革命高潮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成立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意义:八七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它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的阶段。
4、P175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论述能存在发展的条件1、中国各军阀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
2、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3、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5、P267废两改元内容及意义1933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中央银本位制度确立。
银两的废止,简化了币值,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6、P268法币政策的内容及意义1、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其他银行不能发行。
2、废除银本位制,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3、实行白银国有,作法币的准备金4、无限制买卖外汇意义: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由于采取货币减值的办法增加货币流通量,使物价回升,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法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积极作用。
7、P359简答抗战困难时期中共主要应对措施1、整风运动,整顿学风、党风、文风。
2、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民众团体首先掀起了大生产高潮,开展生产运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3、减租减息,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削弱和限制了农村中的封建剥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4、精兵简政,精兵方面主力军全部地方化,简政方面裁减冗员,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5、三三制政权建设,在政权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四、论述分析1、P81关于三民主义一、旧三民主义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二、新三民主义内容1、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
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
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田地的农民,国家给以土地,资其耕种(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民生计,国家管理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的企业,还要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之生活。
三、新旧三民主义比较第一,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第二,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第三,旧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四、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五、国民党一大的意义,做出了什么决定?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