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叉穴操作细节
1、定位
简便取穴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这个位置的掌背与掌面整个厚度的中间分界线上(图1)。
有时候如果按照赤白肉际处取穴,会偏向于背面,偏向于阳侧了(图2)。
临床上习惯的取法是在阳面和阴面整个厚度的中间这个分层上,根据纹路等找到一个非常像会阴的位置,这就是大叉穴准确的取穴点。
图1 大叉穴正确取穴方法
图2 大叉穴常见错误取穴
2、取象和分层
如果把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桌面上,很像一个人分开两条腿站在地上。
建立这样的概念后,再观察一下,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以及由此构建的空间,非常像人体的盆腔、腹腔和胸腔。
灵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上端--天突穴的位置附近;合谷穴对应的位置非常接近于人的中脘附近;再穿过合谷穴向上走的时候,基本上接近于胸剑联合,到了胸腔里面。
图3 大叉穴分层示意图(自行拍摄编辑)
3、针具选择
临床在针灸大叉穴时,最早用的是0.16*40mm的针,后来发现用比这个更细的针,比如用0.14*40mm甚至0.12*40mm的针时,可能更加有效。
在用针去调气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尴尬,就是气是介入形、神之间的东西,倾向于无,而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用一个形而下的针具去调一个形而上的气,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这便启发我,在临床针灸时,能不能将针的有形部分更加弱化一些,比如外形上更加细一些;在整个进针的过程中,更加轻柔、缓慢的操作,让病人酸麻胀的针感弱一些,甚至没有针感。
若做到这两点,就非常吻合气的特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4、操作要点
守住临界点
整个进针的路线是阴阳交界的中点,就是掌面和背面厚度的平分线上。
对应着的既不是督脉,也不是任脉,而是中脉。
阴阳之间交界的状态是零的状态,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
针灸所激发的气化反应,非常像蝴蝶效应——在某一个临界点给予一个微弱的信号,会产生一个非常敏锐的放大效应。
有些经络敏感人,在针刺一进一退的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反应。
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在大叉穴的整个进针操作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其中——进退和左转右转。
这是两个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极其轻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轻柔地、缓慢地去操作。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轻轻地左转右转过程中,在慢慢地由浅入深推进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
我认为用非常细的针缓慢进针时,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细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细腻。
在缓慢进针的时候,当针尖抵到某个关键点,手下是沉紧的感觉,不是那种“谷气来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气来也紧而疾”的感觉。
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过。
因为整个大叉穴进针出针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前面讲过合谷穴所对应的点在大叉穴整个应象当中很接近于胃脘的位置,换句话说,当针尖缓慢进针到中脘附近时,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是他的中焦胃脘有问题,这是一个诊断过程。
如果病人就诊时有胃脘胀痛,那么针尖扎到这个部位有紧而疾的手感的概率很高。
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关键点,就在这个点做一个小小的停留。
轻轻地左转右转,小角度、舒缓地去捻转针,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转才能够化。
当轻轻地转的时候,会发现针尖下的气松了,那种紧而疾的手感没有了,会出现和缓的、从容的、饱满的谷气的那种手感时,再问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适感当下就可以解决。
在中国整个的阴阳术数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个是体验的方面,一个是感受的方面。
在微针调气化的过程中,感受很重要,体验很重要,感应也很重要。
感应的产生,几乎是同步出现的,没有说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个过程。
浅层留针
按照这种思路缓缓的进针,一直到针尖抵达灵骨穴的位置,其中一旦遇到关键点,就在这个关键点停留捻转。
当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针尖由浅入深,针刺到灵骨穴,再缓缓退出来。
在退的过程中依然注意针尖下的手感,缓缓地退出,这个时候依然会遇到沉紧的关键点,
依然做手法,等到手感变和缓后再接着缓缓退针。
退到最后,留针的时候,我一般针尖留在2、3分到半寸之间(第一次留針位置),这个时候针尖所对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下丹田。
临床上这样进退的过程可以重复2-3次。
在第二次由浅入深进入时,会发现第一次的关键点可能变得和缓从容了很多,所以第二次的进针会快很多。
有些很顽固的疾病可以做3次,不需要做太多。
最后都是要浅层留针,针尖在体内的深度不会超过半寸以上(第二三次留針位置)。
最后这个退的过程,也是一个引气归元、以退为守的过程。
内经中也讲到“静以久留,微以养气”。
在这个层次留针时,可以留得久一点。
配合呼吸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呼吸。
在一个深长的、自然的、舒缓的呼吸过程中,进行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很注重在呼气的过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
因为我们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做过实验,吸气的时候,人的气脉比较紧张,处在一个绷紧的状态;呼气的时候,气道比较宽,气脉有一个推动的力量,气脉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也有研究发现,吸气时交感神经紧张,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紧张。
而副交感神经工作时,人是不设防的,处于一种接纳的状态。
这时一个轻柔的信息启动,就会带来后续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气化反应。
5、临床应用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概括来说有两点:导气通滞作用和温阳作用。
(略)
详情参见
/content/16/0412/08/13946339_549899148.shtml左常波-我发现大叉穴的过程,原理及针法—兼及微针调气化之发挥(音频文字版)
/r/060ad92489947d410d897474079c1477(原始音频)
6、不可滥用
在运用“大叉穴”之前,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土德要厚。
土主信德,土主备化。
不可过用,要考虑病人元气的多寡,精不足,收摄无力的时候,还一味的气化的话容易导致脱证,而正气较足,寒邪盛的时候,他又是一把利剑。
详情参见再谈大叉/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653
小结
“粗守形,上守神”,上乘针法从来讲究的都是治神。
针灸非常讲究治神,气机层面调节好后,就可以把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调节好。
1.针刺此穴,用针越细越好。
2、不要针感,手法越柔越好。
3、通过感应,进入先天的某种状态,与虚空打成一片,先天一气自虚空中招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