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复习
必会知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3、真理的含义?
4、真理的特点,怎样理解?
5、认识的过程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
1、某著名艺术家谈雕望创作时讲到:“每一次接到任务自己都要学习很多东西,你必须了解它要知道它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底蕴,才会考虑出到底用什么来专门设计“它”。
”材料告诉我们
①艺术创作的内容根源于客观存在②有什么样的反映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③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④艺术创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传统观念认为,勤洗手、减少与细菌接触,就能减少疾病。
近期,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被大多数除菌产品列为首个需要杀灭的细菌——葡萄球菌,不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大范围炎症的困扰,它是人体皮肤的忠实“卫士”。
这说明()
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
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
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4、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几何学中著名的欧几里得定理,在两千多年里被沿用。
但实际上,在凹曲面上,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这说明( )
①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右侧漫画《有时候以为天要塌下来,其实是自己站歪了》告诉我们()
A.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B.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
C.受不同立场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一定差异
D.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
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B.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 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D. 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7、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具体性和条件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人们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 人们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C. 人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会出现差异
D. 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9、2017年1月,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
体,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了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
这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真理②正确认识复杂问题往往反复才能完成
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推翻已经确定真理④史实是在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得以检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
10、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11、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3、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12分)
14、材料: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
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
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2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