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发展会展业有利于带动我省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更大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有效社会购买力。
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省2006-2015年会展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称的会展业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以投资和贸易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展览、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配套的研讨会、论坛等。
一、我省会展业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1、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全省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4.2万㎡,建筑总投资17.6亿元,可供展览面积23.1万㎡,其中:福州市可供展览面积和会议厅面积7.5万㎡、厦门市可供展览面积10.3万㎡、泉州市两个大型会展场馆可供展览面积3.7 万㎡、漳州市现有展室可供展览面积2.0万㎡,全省展览场馆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邮电通讯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人均电话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交通运输、广告信息、包装印刷、酒店宾馆、娱乐购物、金融服务、旅游观光等会展配套业软硬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到目前为止,全省约有会展专业企业100家,为会展提供策划、宣传、组织、装饰、布展、接待、翻译等服务的企业有450家左右。
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臻完善,使我省具备了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型展览和国际、国内会议的能力。
2、树立了若干会展知名品牌,举办和参加了较高级别的会展活动。
已树立的主要会展品牌有“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5.18”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中国南安建材经贸洽谈会、全国(晋江)陶瓷博览会等。
这些会展每届展出的摊位均在1000-2000个,在国内和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2004年的数据统计,我省举办的会展中,国际性、全国性、省内区域性会展,分别占41.7%、15.6%和42.7%,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会展已占较大比重,其中展销本地产品的约占36.5%;2004年,我省共组织参加了43个著名的国际性展(博)览会,展位总数达1500多个,较上年分别增长约23%和31%。
3、发挥近台优势,创办“海峡”特色展。
从1990年开始,两岸会展界人士频繁接洽,相互探讨,寻求合作。
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台湾汽车同业公会协办的“汽车工业厦门展示研讨会”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隆重开幕,这是两岸首次以民间形式联合在大陆举办的一次成功盛会。
从此,每年都有海峡两岸合作的各种会议、展览在厦门市举行,如中国(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等,厦门市成为台商到大陆参展的首选城市,举办的“海峡展”期数和展示面积高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福州、泉州、漳州、石狮等地也掀起了举办不同行业“海峡展”的高潮,如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石狮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
目前有的展会已成为影响较大且每年举办一届的例会。
这些会展为今后海峡两岸会展业的双向合作、交流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峡展”密切了两岸经贸关系,发挥了我省近台的优势,体现了我省会展业发展的重要特色。
4、完善便利涉外会展的口岸制度。
我省口岸办、各级海关、边检、商检、海监、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等部门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商检、卫检、动植检部门建立了“三检合一”制度,厦门口岸除了可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商务、旅游客人办理落地签证外,还可为来厦台湾同胞直接办理落地签证,这些都为来福建参加展览和国际会议的人员进出和展品通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心城市的聚展效应尚未得到较好体现。
与国内的其他主要会展城市比较,我省中心城市在会展规模、专业化水平、国际化程度以及知名度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省内现有会展企业规模偏小,专业门类不全,技术手段落后,不适应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场馆的建设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发展。
2、交通等配套条件未能充分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省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以及财力有限等原因,与会展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投资不足,交通运输、会展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与发展会展业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3、会展业管理水平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我省会展业一直以政府主导为主,商业化运作起步较晚,行业管理不健全、服务不配套,企业竞争不规范,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的情况较突出,全行业的组织策划水平、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会展业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诸多障碍。
会展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尚未建立科学的统计评估体系,缺少明确的行业发展规划。
会展业长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中介机构力量不强,行业协会组织不健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发展形势分析(一)来自国内的竞争。
当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会展业的发展对我省会展业发展已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今后十年,预计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展览会将主要在三大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举办。
环渤海经济区依托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北京市,将形成中国最重要的会展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通过上海市的带动,长三角都市带稳居我国第二会展中心的地位;以广州市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带,借助广交会的基础和来自香港、澳门会展业强大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将以泛珠三角地区为腹地,形成我国南部的会展中心。
我省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自身规模偏小,在发展会展业方面难以与上述三大都市带相抗衡,我省的会展业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做大做强、做专做精我省会展业任重而道远。
(二)来自港澳的竞争。
随着CEPA的实施,香港以及澳门与内地经贸联系更加紧密,港澳会展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将加快,并按照比较成本与比较优势的原则推进。
此外,国外会展企业,包括一些高增值的跨国公司可能到香港设立公司,并通过香港这条“绿色通道”进入国内市场。
港澳地区是市场经济体系较成熟的地区,其经济与世界经济早已接轨,并以发达的服务业著称。
就会展业而言,港澳地区因其在引进世界先进人才、资金和技术方面拥有较大优势,会展业相当发达,国际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内地。
港澳会展业的转移,对我省会展业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三、2006-2015全省会展业发展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台海经济、依托中心城市、拓展内陆腹地、面向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经营策略,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为指导,以服务我省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培育和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为重点,突出“海峡”优势和特色,不断拓展会展业发展的空间和规模,提高我省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辐射能力,着力建设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相适应的会展都市群。
(二)发展原则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发展大局,不断拓展区域协作。
以服务我省各地优势产业发展为主,并逐步加强与周边市、省的区域协作,为周边地区会展业发展提供服务,探讨建立省内、省际区域会展业的协作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2、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培育会展产业集群。
加快会展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会展龙头企业,大力促进交通运输、旅游、食宿、通讯、翻译、广告、印刷包装、展览工程等会展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协调好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加快体制改革,大力培育会展产业集群,提高会展科技现代化水平,壮大我省会展业的总体实力。
3、拓展和提高会展品牌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
充分发挥我省服装鞋帽、建材、工艺品、园艺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其它名牌产品在东南沿海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专业会展,巩固与创建一批属于我省的中国东南沿海、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知名品牌,提高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4、突出“海峡展”优势和特色,促进两岸会展交流。
充分发挥我省已形成的“海峡展”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会展业的双向交流、合作与发展,不断拓展海峡两岸品牌展,促进展会规模、影响力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总体目标我省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向大型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会展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会展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促进会展业及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至2010年实现向全国较强的二级会展都市群跨越,至2015年实现位列全国二级会展都市群前列的目标,使福州、厦门、泉州市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若干专业的会展中心。
经过十年的努力,力争把我省会展业发展成为开放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布局基本合理并具有鲜明特色、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会展业强省之一。
1、总量指标2006-2010年间我省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1-2015年间平均增长16%左右,2010年全省会展业直接收入达9.6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15%,201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0.3亿,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25%,会展业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快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2、综合素质目标(1)会展服务质量及科技水平。
加快本省会展场馆及会展企业的国际质量认证:到2010年,福州、厦门两大会展城市各有3-5家会展场馆或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到2015辏沂∮幸欢ɑ嵴故盗Φ钠笠涤氤」荩ㄔ?0家),全部通过国际标准认证。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大力培植以现代化手段开展会展活动的企业,主要会展场馆基本实现科技现代化。
从壮大企业和完善职能入手,增强会展专业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能力,实现从粗放型办展向集约型办展的转变。
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管力度,杜绝会展中的伪劣行为。
(2)会展专业人员数量及教育水平。
加强办学,加快培养专科或本科学生,以满足会展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今后10年,我省由高等院校培养及从省外、国外引进的会展专业策划、会展设计、翻译、会展管理等人才数量,每年以16-20%的速度递增。
(3)会展级别及类别。
今后5-10年,力争把国际性会展比重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把全国性的会展比重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25%以上,并将这些会展办成名符其实、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有影响的会展。
在继续做好传统的投资贸易类会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规模的专业性会展。
(4)展馆面积利用率。
鼓励会展专业企业走兼并与联合的路子,提高展馆面积利用率。
到2010年我省会展场馆面积利用率达24%,2015年提高到40%。
(四)发展阶段和步骤1、快速发展期(200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