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好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总喜欢察言观色,人与人的初次见面,也都是通过脸面来认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头面更深层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感觉,思维乃至最细微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脑的支配,祖国医学认为头面居于人体首要部位,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等。

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具有治疗作用的安杰玛精油推出了一套个性化的头面部按摩疗法。

一,面部皮肤面部皮肤的直观感觉,普通人当先论妍媸,殊不知皮肤的色泽可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及健康状态,如:“面色缺少光泽为气虚或气血俱虚,易出现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等症,面色青白为元气虚弱的寒证,如手脚冰凉、怕冷、腰膝酸软、关节冷痛等,面色发红潮红为胃有热。

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

面色暗红者,提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微循环障碍,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

面色灰暗预示免疫功能下降或肝肾解毒排毒功能减弱。

面色青暗为肝郁气滞,肝、脾功能失调,常出现口苦、不思饮食等。

二,经络学说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

”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

由于面部气血丰富,皮肤薄嫩,故反映体内疾病也最为灵敏。

因此,人体有病时,往往可以在颜面部有所反映。

1经络在头面部的分布(图十二经络图)2头面部的重要腧穴(头面部穴位图)神庭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印堂经外奇穴。

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

攒竹两眉头处取穴鱼腰两眉中间部位丝竹空两眉稍处四白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睛明目内眦角上方0.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太阳太阳穴在前面,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隆起最高点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承浆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下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头维两发角直上0.5寸,旁开前正中线4.5寸百会位于颠顶两耳连线的中点,当前发迹正中直上五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为十二寸)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颈静脉切迹处。

缺盆缺盆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三,四时变化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有春夏秋冬等自然变化规律,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当顺应自然规律而生,人身气血脏腑与四时节气日月天光最有关系,如:“肝木旺于春而衰于秋,心火旺于夏而衰于冬,肺金旺于秋而衰于夏,肾水旺于冬而衰于长夏,脾土旺于四季十八日而衰于春”这表明了五脏运气与四时的关系,《内经》有云:“春气在于经脉,夏气在于孙络,长夏气在于肌肉,秋气在于皮肤,冬气在于骨髓中”。

金朝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一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常对专方设立“四时增损法”,以适应时令的变化。

元明之际,盛行以时日开穴为必要条件的子午流注针法。

故头面部按摩法当顺应自然四时变化最为行之有效。

四,面部全息反射疗法(一),生物全息论所谓全息,初指全息照相术,是一种光学照像的新方法。

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

它和照相术不同,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这个记录,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

全息图贮备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

故有“一张全息价值图等于一千张照片”之说。

陈传康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

)经过多年研究普通全息学目前有三点起码的结论:,开创性地提出“普通全息学”。

(一)部分能映射整体。

即部分可以通过子系统的全息元映射整体的特征。

因此,我们只要把系统的特征分别加以考察,区别全息元的层次反映性,即可据此推测出相应不同级别整体的特征。

(二)时段可以映射发展过程。

可以通过时段的特征分析,区别那些具有反映发展过程全息元,据此可重建历史发生和预测未来。

(三)四维时空域或多维抽象“域”要映射统一形成过程。

即个体发育,正好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成过程。

普通全息学的这三个结论,正是解释《易经》为什么能够彰往察来,预先测后的元科学基础。

1980年,张颖清(1947年生,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

2004年10月20日,病逝。

)在内蒙古工作时,发现了第二掌骨的全息穴位分布,明确提出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照片头面居于人体首要地位,故及其重要的反应了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

”《灵枢·五色》面部可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反映了“五脏,六腑。

肢节”三步的病症,所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传,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这是脏腑肢节反应于体表的重要方面。

我们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思想的原则,在相应反射区有目的,有规律的施以各种按摩手法,已达到治疗,保健及预防的目的。

(二)面部全息反射疗法的适应症面部反射区适应内,儿,妇,伤各科疾病(三)面部反射疗法的注意事项1 面部反射疗法操作之前,首先施术者要搓热双手并做面部清洁,如有化妆者,先要卸妆2 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损伤,皮肤病或出血未止住者不易操作3 体质过于虚弱者要慎重4 过饥或过饱时不宜按摩5面部反射疗法按摩区别于一般的保健按摩,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或结束后会有疼痛或其他的反应,应当事先解释6 有严重的心脑肺部疾患者手法宜轻柔7有面部整形者要慎重,尤其是隆鼻等手术不宜操作8 要注意力集中,树立信心(四)面部诊断(暂略,需进一步学习)1望诊(色,形,神)2触诊(反射区域的深层组织)3经络分布区的状态4特定的面容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

是指的一种,叫做,属于一种。

患者面部特征为两颧及口唇紫红,像运动完一样等。

(五)面部反射疗法的基本手法1双拇指搓抹法2双食指扣点法3多指抹揉法4指按法5指揉法6拇食中指捻揉法7多指弹法8拇食中指捏肌法9鱼际分推法10 食中指钳法(六)面部反射疗法的手法操作要求在学习面部反射疗法时有必要做一些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是手法操作的基础,而手法是按摩的关键,在操作前对施术者要求做到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用心感受,所谓:“法从手出,手随心转”正是此理。

手法的要求做到:1持久,持久是考验一个按摩医生的耐力,要求手法操作有一定的持续性,不可断断续续。

2 均匀,手法操作的力度要均匀,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3柔和,手法柔和很重要,切不可生硬蛮力,要绵绵不断,柔和而有力,轻而不浮,重而不滞4 渗透,手法力量穿透至骨,切不可轻飘浮躁,表皮操作,要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七)面部反射疗法的反射区分布1心,两目之间2肝,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3脾,鼻头部位4肺,两眉之间5肾,颧弓下方,大肠反射区的外侧6胆,鼻柱左侧,肝反射区旁7胃,鼻翼部位8小肠,鼻头外侧上方9大肠,约面颊中央部位,颧弓的前下方10膀胱,鼻头下方的人中沟11子宫 (生殖系统,卵巢,前列腺),人中沟的周围12脐双侧面颊中央13乳房,双侧内眼角的上方14肩两侧颧骨15臂及手颧骨略外侧16膝关节下颌角近面颊上方17大腿耳前下方连膝关节上方18小腿下颌骨近面颊连膝关节下方19足连小腿下方20股里(双侧大腿内侧)两侧嘴角外侧21背双侧耳前(八)面部反射疗法的配穴原则1相应脏腑取穴2 相应经络取穴3 表里关系取穴原则4 敏感点取穴5 中医辨证取穴6 中医经典理论取穴(九)头面部按摩的基本程序面部按摩的操作流程(一)诊断(10分钟)1 准备: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清洁面部,如有化妆者先卸妆,用适量的精油均匀地涂抹面部2 上中下三焦触诊:用大拇指螺纹面分别于上中下三焦区域分三种大小不同的力度触摸皮肤表面的光滑程度及皮下是否有结节状组织3 颈部诊断:⑴用单手虎口张开,食指面紧贴下巴,并稍用力向上托起,拇指螺纹面紧贴胸锁乳突肌,由上向下推至锁骨端,(注意:切勿推按颈动脉)如有结节状组织,则表示咽部疾患,更深入诊断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来诊断,上三分之一的区域表示咽喉部,中三分之一表示胃肠,下三分之一表示肝脏功能。

左侧用右手,右侧用左手;⑵四指微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四肢紧贴两侧颈部斜方肌的外侧缘,由上向下直推至肩部,深层有结节状组织可反映咽喉及上呼吸道疾患,如有条索状组织并伴有肌肉僵硬则为颈椎病,如触摸到颈椎椎体排列不整齐或有弯曲,则为颈椎骨性变化;⑶用拇指和食指提捏项部前正中线由上而下经过喉至颈静脉切迹,自上而下感受所提捏部位组织的厚薄程度,如中间薄两端厚,差异较大不均匀且颈静脉切迹较饱满者,则显示有甲状腺隐患。

(二)面部反射区(全息理论)操作(5分钟)操作顺序: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1 颜面,双拇指搓抹法2肺,指揉法3心,指按法4肝,双拇指搓抹法5脾,指揉法6肾,多指抹揉法7胆,指揉法8胃,双拇指搓抹法9小肠,双拇指搓抹法10大肠,双拇指搓抹法11膀胱,指按法12子宫(前列腺),指按法13乳房,双食指扣点法14肩关节,双拇指搓抹法15臂及手,多指抹揉法16膝关节,拇食中指捻揉法17大腿,拇食中指捻揉法18小腿,拇食中指捏肌法19股里,指按法20脐,指揉法21背,鱼际对揉法(三)三焦区域的按摩(各8分钟)(1)上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

①用双拇指交替推抹上焦区域数遍,②一手扶侧头部,另一手用拇指用力揉按上焦区域有结节状组织部位,如无结节状组织,手法可适当的轻柔,③双手大鱼际分抹前额部数遍后搓热双手重叠按于前额部一分钟。

(2)中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一侧。

①用拇指螺纹面横向推抹中焦反射区域若干遍,可双侧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②用拇指或其余手指揉拨反射区结节状组织,如无结节状组织可适当的轻柔;③拇指轻轻扶于前额部,其余四指缓和的弹颧骨周围。

(3)下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①拇指及大鱼际轻轻扶于太阳穴周围,其余四指做环形抹揉咬肌②嘱咐受术者微咬牙并闭合口腔,双手拇指重推咬肌隆起处并向周围扩散,如有结节状组织,可重点揉拨③双手掌面或大鱼际来回搓擦两侧面颊至发热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