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NO.1 太沙基全名:Karl Terzaghi简介:太沙基(1883~1963),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

1883年10月2日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地利)。

1904年和1912年先后获得格拉茨(Graz)工业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维也纳高等工业学院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任教。

最后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

代表作:《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1925)、《理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1948 年)早期太沙基从事广泛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实践工作,接触到大量的土力学问题。

后期转入教学岗位,从事土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着手建立现代土力学。

1923年太沙基发表了渗透固结理论,第一次科学地研究土体的固结过程,同时提出了土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有效应力原理。

1925年,他发表的世界上第一本土力学专著《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被公认为是进入现代土力学时代的标志。

随后发表的《理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中译名)全面总结和发展了土力学的原理和应用经验,至今仍为工程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所发表的近300种著作中,有许多是和水利工程有关的。

NO.2 库仑全名: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简介:库伦1736 年6月14日生于法国Angoul ,1806年8月23日卒于法国巴黎。

库仑对土木工程(结构、水力学、岩土工程)以及自然科学和物理学(包括力学、电学和磁学)等都有重要的贡献,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他提出的。

1774 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库仑土压力理论(1776)在巴黎期间,Coulomb 为许多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帮助,而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了他对土的研究。

1773 年,Coulomb 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论文“最大最小原理在某些与建筑有关的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了土的抗剪强度,并提出了土的抗剪强度准则(即库仑定律),还对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的确定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即库仑土压理论)。

该文在 3 年后的1776 年由科学院刊出,被认为是古典土力学的基础,他因此也称为“土力学之始祖”。

NO.3 拉尔夫布拉泽·派克全名:Ralph Brazelton Peck简介:派克( 1912年6月23日- 2008年2月18日)出生于加拿大Manitoba 的Winnipeg, 6 岁时移居美国。

1934 毕业于Rensselaer 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937年6月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

代表作:《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1948 年)Peck 起初的志向是结构工程,后转而研究岩土工程。

Peck 曾在1969 ~1973 年间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主席,曾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Norman 奖章(1944 )、Wellington 奖(1965 )、Karl Terzaghi 奖(1969 ),并在1975 年获得由福特总统颁发的国家科学奖章。

Peck在伊利诺斯大学工作了30多年。

在那个时代,他影响了无数学生。

他同时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咨询工程师。

他在实践中探索建筑基础、尾矿蓄水工程设施[尾矿坝]、隧洞工程、大坝和堤防工程。

死海工程是他的第一个工程。

他后来提到:“无疑死海工程是我一生中最引以自豪的工程实践”他早期曾与Terzaghi 有过几次合作,并受到Terzaghi 的影响,还共同出版了专著《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实用土力学》)(1948 年)。

NO.4朗肯全名:William John Maquorn Rankine简介:朗肯1820 年7 月2 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1872 年12 月24 日逝世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 )。

Rankine 被后人誉为那个时代的天才,他在热力学、流体力学及土力学等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

他建立的土压力理论,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代表作:朗肯土压力理论(1857)Rankine 的初等教育基本是在父亲及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 2 年后,他离校去做一名土木工程师。

1855 年后,Rankine 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土木工程和力学系主任。

1857年,他研究了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平面应变时达到极限平衡的应力状态,建立了计算土压力的理论,即朗肯土压力理论。

他一生论著颇丰,共发表学术论文154篇,并编写了大量的教科书及手册,其中一些直到20 世纪还在作为标准教科书使用。

NO.5 伦纳德全名:Gerald A. Leonards简介:1921 年4 月29 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后加入美国国籍,1997年2月1日逝世。

Leonards 于1943 年获得McGill 大学(蒙特利尔)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48 和1952 获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压实粘土的强度特征(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Clays )”。

1989 年,Leonards 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还曾获得包括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Terzaghi 奖(1989 )在内的无数专业和技术协会的奖励。

代表作:《基础工程》(1962)1944 ~1946 年间在McGill 大学任教,1946 年后在普渡大学任教,并曾任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他所开设的高等基础工程和应用土力学原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曾被学生评为最佳土木工程教师。

所编写的《基础工程》一书1962 年由McGraw-Hill 出版后,迅速成为世界范围的标准参考书。

Leonards 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在压实粘土的强度及压缩性、软土的强度和固结、土坝开裂、冻土行为、边坡稳定、软土上筑堤、砂土液化、桩基础、岩土工程事故调查方法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NO.6 沈珠江全名:沈珠江(1933-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岩土工程专家。

浙江慈溪人。

简介:1956 年公派至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师从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崔托维奇教授。

1960 年5 月获副博士学位并回国,之后一直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饱和粘性土的极限平衡理论(1964)、《计算土力学》(1990)早年把苏联学者的静力分析理论和美国学者的运动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并提出了软土地基稳定分析的有效固结应力法。

70年代后从事土体本构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提出过多重屈服面、等价应力硬化理论和三剪切角破坏准则等新概念,建议了两种新的弹塑性模型,发展了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开发了六个有限元分析程序,广泛用于大型土石坝工程的计算。

近年来又开辟土体结构性模型研究的新方向,提出了新的胶结杆元件和一种基于损伤概念的双弹簧模型,并就建立现代土力学的基本框架提出自己的构想。

他先后撰写了《计算土力学》《理论土力学》、等专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次,1988 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 年当选为水利部劳动模范,是首位黄文熙讲座撰稿人,2005 年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NO.7 郑颖人全名:郑颖人(1933.11.05--)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

浙江镇海县人。

简介: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作:“广义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锚喷支护设计指南”(1978)1978年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完善了地下工程围岩压力理论。

发展了应变空间塑性理论与多重屈服面理论,尤其在建立广义塑性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岩土工程的边界元、应变空间弹塑性有限元、弹塑料性半解析元、反分析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成绩。

在军队地下工程、城市岩石工程与区域性土领域,包括飞机洞库、掘开式机库、洞式仓库、油库等设计、锚喷支护计算、浅埋洞室上修建高层建筑、两洞间最小岩石间壁、软粘土地基强夯、膨胀土地基勘察与计算及压实黄土地基沉降等方面,为部队与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军事与经济效益。

编制过国家《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多部国军标与地方标准。

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4部。

NO.8 葛修润全名:葛修润院士1934年7月出于上海市。

简介: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及变形发展规律研究(2004)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

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FLAC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

他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

主持研制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1993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

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

NO.9 卢肇钧全名:卢肇钧1917-11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简介: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和1999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同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代表作: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1997)在50至60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

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

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

在1979至1990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