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的中高考备考策略

新形势下的中高考备考策略


第一:精心选择训练题
选题的精度直接决定着复习的效度,但选题的前提是研题。
• 建议一:教师要先做题、多做题,“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 跳出题海”。
• 建议二:好题不止用一次,老师学会改编,要让学生变式练; • 建议三:各学科注意配合,学科间训练量要科学、合理;
• 建议四:老师树立 “宁可浪费试卷,不可浪费学生时间”的意 识,要杜绝过多过滥的复习资料和试卷不经选择就投放给学 生,真正做到学生手中的材料是经过老师精心整合的精品。
考点
命题方式 与教材关联 解题思路 答题规范与
(命题本源) 建模
要求
考查方式一 : (题型一)
运用知识及 答题基本范
方法
式及要求
……
典型错误 变式训练 典型错题 题目
专题一 :: 考查方式二 …… (题型二)
…… 考查方式三 (题型三) ……
运用知识及 答题基本范 典型错题 题目
方法
式及要求
运用知识及 答题基本范 典型错题 题目
6月(1个月)
综合模拟考试训练 查缺补漏
考试状态调整
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解题的熟练速 度 提升答题的规范
技巧 积极心态备考
第一阶段,是学生复习迎考的爬坡 期 第一阶段,是教师指导备考的关键 期
第一阶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 期
3
这一阶段要避免出现以下现象:
做题代替了教学,复习变成了考试,考完就讲,讲完就考, 考试题目不选择,讲评试卷对答案;以考代练,以练代教, 天天考试。
“还原”命题细目表
题型 题序 试题情境
知识点
能力水平层次
“比”考题
对比历年考试试题 对比相同考点试题 对比不同考卷试题
——找共性、找趋势 ——找规律、找变化 ——找特点、找风格
题型
一、单 选题 (
题序 1 0
2017年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化学发展史(周期表的发现)
学生越是遇到“瓶颈期”,越要进行“专项训练”,自主 性的针对训练,反对过多过滥的“综合考试”。
第三: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2 教师要有“错题本”。
学生做过的试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和分类 整理学生的典型错题,形成错题档案。 3 对学生错因进行分析。
找出犯错的根本原因,并做错因归类分析,如审题不准、记忆 不清、计算不对、方法不当、步骤不全、情绪不稳等。
要保证题目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试题体现典型的考法、 典型的解法、典型的背景、典型的解答。
第二:做到多种训练形式的结合。
采取“专题+综合”“限时+自主”的训练方式
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题训练(主)。 提高解题能力,进行题型训练(主)。 提高应试技能,进行题组训练(主)。 提高实战能力,进行综合考试(辅)。 提高答题速度,进行限时训练。 提高思考深度,进行自主训练。
物质的分类
原子结构及其应用
化学的基本操作--图
微粒的性质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物质的鉴别
NaCl溶液的配制——操作流程
11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实验评价--NaCl溶液的配制(误差分 实验评价——CO还原Fe2O3实验 析)
12 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质量比、相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原子质量、化合价)
(《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十三课《马说》课后习题第四题: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日未有奇才耳 朵!”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 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 看答题的角度 • 看知识点的运用 • 看答案的语言组织
四、依托教材,用好教材,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
“ 教材是中高考复习的第一资料”。 中高考复习阶段的“依托教材、用好教材”,绝对不是去简单“教 教材”,让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要做到“用教材教”,以教 材中的案例为例,来阐释中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什么能力。
有些教师在考试后只针对错题或纠错本整理后进行复习, 随意性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计划,错哪里讲哪里,就题论 题的多;
大搞“ 题海战术” “ 难题战术” ,专题复习变成了难题复习, 模拟练习变成了盲目练习。
这个阶段备考的原 则
专题规划,逐点突破
问题导向,教考结合
体系建构,突出重点
二、做好专题复习,精心备课,保障教学效率
化学物质与健康(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物质的分类 身边的化学物质(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物质的检验(铵肥的检验)
化学的基本操作--图 原子结构及其应用 身边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的性质(石灰 水、烧碱、浓硫酸、浓盐酸) 图像分析题(盐的性质)
2018年
2019年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答:
(北京市语文试题第8题)
(《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后习题第五题: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学生先于教师 梳理主干知识 训练专题基础
第二步
典型例题解析
学生研做典型题 学生讲解题思路 学生分析出错原因
第三步
变式训练
学生做变式训练 迁移方法、技巧 学以致用、巩固强化
教师活动
讲易错点、重(难)点
教师规范解题思路 讲审题、讲方法 讲技巧、讲规范
查漏补缺 拓展提升
(一个单元或者一个专题,根据具体情况用二到三个课时完成以上步骤)
建议: 1 要充分挖掘课本原题的在中、高考中价值和体现,认真琢磨课本典 型例题(练习题)地在命题、解题、答题中典范作用。
2 老师要经常改变教材典型习题,把课本上典型例题、习题及其 变式题印发给学生。在近期的测试题中,编入部分课本原题或其变式题。
3 要求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 尽量要求学生把所有知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拓展知识等)
“先考后教”的复习课模式
专题知识 梳理

专题考试

(小考·训练) 问

找出 本质 原因
专题 教学
专题 训练
六、精心研题选题,进行合理适度的强化训练。
训练效率、效果不佳的因素 各种因素,试题精选不到位; 追求数量,讲评“ 赶时间,抢进度,对答案” ; 针对性差,学生会做的总会做,不会做总不会;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总结、内化;
选题的要求
要保证方向正确性。要在研究近三年中、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精 心选择符合中 、 高考方向的试题,同时借鉴参考其 他 省 份的具 有创新 思维的试题。
要以中档题为主。教师不会做的题一定要砍掉,教师要花费很长 时间才能做的题少用;
要保证题目的科学性。教师必须先解出结果后再确定是否投放给 学生;
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备考价值
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复习呢? 1. 找出历年中、高考命题在教材中的“本源”。 2. 站在中、高考命题的角度挖掘教材、俯视教材,把教材案例当 作中高考的一个命题来看待。 3. 进一步思考中、高考题是如何拓展、延伸、变式教材的。
✓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把教材当作最好的复习资料。
物质的鉴别
13 物质推断——关系图
物质推断——关系图
坐标图像
14 根据方程式的计算(极值法、平均值法)根据方程式的计算(极值法、平均值 根据方程式的计算(等效法) 法)
“研”答案 对选出来的试题进行反思与反复研究。认真研究参 考答案与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之间的关系,从中找 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其内在逻辑总结梳理一遍,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画出知识结构图。
五、倡导“先学后教,先考后教”复习课模式。
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满堂灌”的危害—— • 老师思考、分析代替学生了的思考,养成学生依赖和思维的“懒惰”
,降低学生思维能力。 • 直接进行“结论式、教条式”的灌输教学,实质上只在发展学生的记
化学物质与健康(瘦肉中的营养素) 化学物质与健康(蛋白质)
环境保护
空气的主要成分——N2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物理性质 环境保护
物质构成奥秘(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物质的构成(分子)
身边的化学物质——水(物质的分类 物资构成的奥秘(元素周期表 、组成、硬水软化、中和反应的概念 方格)——图 )
实验评价(实验操作与目的)
新形势下的中高考备考策略
一、做好整体规划,调整备考节奏
教考阶段 时间安排 内容安排
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专题复习+教材整合阶段)
4月---5月(2个月)
以专题为主 线 以教材为 依托 以训练 为主导 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目标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 系 提升学生的思维 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 题技能
第二阶段 (综合模拟训练阶段)
忆能力,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实际上反而造成学生思维能力、解 题能力下降。
复习课,我们更需要提倡:让学
• 见解让学生(大胆)讲 • 重难点让学生(充分)议 • 思路让学生(自己)悟 • 规律让学生(反复) 找 • 总结让学生(自己)写
“先学后教”的复习课范式
专题复习课
环节
学生活动
第一步
专题主干知识梳理
避免两种现象: • 把在教辅书上、试卷上写出答案当作备课; • 不经自己领悟和整合,照着资料或者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
复习课要特别防止出现“裸教”现象。——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教师的 整理、思考,没有教学设计,没有准备地上课。
如何备好课? 关键是教师要做到“五个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