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
第六章-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
第六章 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
电镀的定义及分类 电镀的基本原理及工艺
单金属电镀
合金电镀
电刷镀
化学镀
1
6.1 电镀的定义及分类
电镀是一种用电化学方法在镀件表面上沉积所需形态的金属 覆层工艺。 电镀定义: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以被镀基体 金属为阴极,通过电解作用,使镀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 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例 如 Zn2+ + 2e Zn (金属离子还原反应) Ni 2+ + 2e Ni
18
(3) 电结晶
它是吸附原子在阴极表面按一定规律列成新晶体的过程。 金属离子放电后形成的吸附原子在金属表面移动,寻找一个 能量较低的位置,在脱去水化膜的同时,进入晶格。 如果“定位排座”的速度慢了,后面的就得按先来后到原 则等待“排座位”,从而放慢金属离子的还原速度加大阴极 极化。
19
6.2.3 电镀液的基本组成
④添加剂的作用:添加剂在镀液中的作用有两种主要方式:形成胶 体吸附在金属离子上,阻碍金属离子放电,增大阴极极化作用; 吸附在阴极表面上,阻碍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上放电,或阻碍放 电离子的扩散,影响沉积结晶过程,并提高阴极极化作用。
2) 电镀参数影响
①电流密度的影响: 每种镀液有它最佳的电流密度范围。提高 电流密度,必然增大阴极极化作用。使镀层致密,镀速升 高。但电流密度过大,镀层会被烧黑或烧焦;电流密度过 低,镀层晶粒粗化,甚至不能沉积镀层。 ②电流波形的影响:电流波形对镀层质量的影响,在某些镀液 中非常明显,例如单相半波或全波整流用于镀铬时,镀铬 层是灰黑色的。而三相全波整流的波形与稳压直流相似, 它们的电镀效果和质量没有明显区别。
阳极活化剂:在电镀过程中金属离子被不断消耗,多数镀液 依靠可溶性阳极来补充,使金属的阴极析出量与阳极溶解量 相等,保持镀液成分平衡。加人活性剂能维持阳极活性状态, 不会发生钝化,保持正常溶解反应。例如镀镍液中必须加人 Cl-,以防止镍阳极钝化。
镀液稳定剂:许多金属盐容易发生水解,而许多金属的氢氧 化物是不溶性的。生成金属的氢氧化物沉淀,使溶液中的金 属离子大量减少,电镀过程电流无法增大,镀层容易烧焦。 特殊添加剂:为改善镀液性能和提高镀层质量,常需加人某 种特殊添加剂。其加入量较少,一般只有几克每升,但效果 显著。
钝化是在新镀出的镀层人为地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 使镀层金属与空气隔绝,以提高镀层的防护性和装饰性。浸 膜是在镀后的零件表面浸涂一层有机或无机高分子膜,以提 高镀层的防护性和装饰性
24
6.2.5 影响电镀层质量的基本因素 1) 镀液的影响
①配离子的作用: 配离子使阴极极化作用增强,所以镀层比较致密, 镀液的分散能力也较好,整平能力较高。 ②主盐浓度的影响: 主盐浓度增大,浓差极化降低,导致结晶形核 速率降低,所得组织较粗大。这种作用在电化学极化不显著的单 盐镀液中更为明显。稀溶液的分散能力比浓溶液好。 ③附加盐的作用:除可提高镀液的电导性外,还可增强阴极极化能 力,有利于获得细晶的镀层。
③周期换向电流的作用:周期性地改变直流电流方向可适当控 制换向周期、电镀时间和退镀时间,可使镀层均匀、平整、 光亮。因为退镀时,可去除劣质镀层和镀件凸出处较厚的 镀层;周期换向还可减弱阴、阳极的浓差极化作用。 ④温度的影响: 通常温度升高,阴极极化作用降低,镀层结晶 粗大;但允许提高电流密度上限,并使阴极电流效率提高, 改善镀层韧性和镀液的分散能力,减少镀层吸氢量。不同 的镀液有其最佳温度范围。 ⑤搅拌的影响:搅拌增强电解液的流动,降低阴极的浓差极 化,使镀层结晶粗大,但搅拌允许提高电流密度,这可抵 消降低浓差极化的作用,并提高生产率。搅拌还可增强整 平剂的效果。
所以电流流向在电源外部是从正到负,在电源内部是从负
到正,电源内部的电荷移动即电流不是电压造成的。
9
(1)电极反应机理
1)平衡电极电位
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当金属电极与溶液接触 时,由于其具有自发腐蚀的倾向,金属就会变成粒子进入 溶液,留下相应的电子在金属表面上,结果使金属表面带 负电,而与金属表面接触的溶液带正电。这样就在金属/溶 液两相界面间自发地形成双电层,使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 了电位差,叫做电极电位。 当体系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 极电位,简称平衡电位。
17
(2)电化学反应 水化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通过双电层到达阴极界面后,不 能直接放电生成金属原子,而必须经过在电极表面的转化过 程。水化程度较大的简单金属离子转化为水化程度较小的简 单离子,配位数较高的络合离子转化为配位数较低的络合金 属离子,然后,才能进行得电子的电化学反应。例如,在碱 性氰化物镀锌时, Zn(OH)42-=Zn(OH)2+2OH- (配位数减少) Zn(OH)2+2e=Zn+2OH(脱去配位体)
1)镀液构成
主盐+络合剂+导电盐+缓冲剂+阳极活化剂+镀液稳定剂 +特殊添加剂
主盐:沉积金属的盐类,有单盐,如硫酸铜、硫酸镍等; 有络盐,如锌酸钠、氰锌酸钠等。 络合剂:配合剂与沉积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改变镀液的 电化学性质和金属离子沉积的电极过程,对镀层质量有很 大影响,是镀液的重要成分。常用络合剂有氰化物、氢氧 化物、焦磷酸盐、酒石酸盐、氨三乙酸、柠檬酸等。
11
2)电极极化与过电位
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阴极的电极电位向降低的方向偏移,叫做阴极极化; 阳极的电极电位向升高的方向偏移,叫做阳极极化。
把某一定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 为过电位η
E析 E平
阴极极化时,η< 0;阳极极化时, η > 0
12
电化学极化:是由于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于电子运动 速度造成的。
镀层按与基体金属之间的电化学性质分类
阳极性镀层和阴极性镀层
凡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负时,镀层是阳极,称 阳极性镀层,如钢上的镀锌层。 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正时,镀层呈阴极,称阴 极镀层,如钢上的镀镍层、镀锡层等。
镀层按组合形式分类
单层镀层,如Zn或Cu层;
多层金属镀层,例如Cu-Sn/Cr,Cu/Ni/Cr镀层等;
防护性镀层:例如锌、锌-镍、镍、镉、锡等镀层,作为耐 大气及各种腐蚀环境的防腐蚀镀层。 防护-装饰性镀层:例如 Cu-Ni-Cr镀层等,既有装饰性,亦 有防护性。
装饰性镀层:例如Au及Cu—Zn仿金镀层、黑铬、黑镍镀层 等。
功能性镀层:例如硬铬,松孔镀,Ni—SiC,Ni-石墨,NiPTFE复合镀层等耐磨减摩镀层。电性能镀层:例如Au,Ag 镀层等,既有高的导电率,又可防的外观,提高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 性能,赋予材料表面特殊的耐蚀性、耐磨性、装饰性、焊 接性及电、磁、光学性能等。 镀层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厚。 电镀工艺设备较简单,操作条件易于控制,镀层材料广泛, 成本较低,因而在工业中广泛应用,是材料表面处理的重 要方法。
4
镀层按使用性能分类
导电盐:其作用是提高镀液的导电能力,降低槽端电压 提高工艺电流密度.例如镀镍液中加人Na2SO4。导电盐不 参加电极反应,酸或碱类也可作为导电物质。 缓冲剂:在弱酸或弱碱性镀液中,pH值是重要的工艺参 量。加人缓冲剂,使镀液具有自行调节pH值能力,以便 在施镀过程中保持pH值稳定。缓冲剂要有足够量才有较 好的效果,一般加人30~40g/L,例如氯化钾镀锌溶液 中的硼酸。
阴极上还原反应的速度小于外电源供给电子的速度,从 而使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而引起的极化作用,称为阴极 极化。 阳极极化: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度小于电子由阳极进 入外导线的速度,阳极上有过多的正电荷的积累,因此引 起电极双电层上负电荷的减少,于是阳极电位就向正方向 移动,产生阳极极化。
13
浓差极化:由于溶液中离子扩散的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 造成的。 电解过程当中,浓差极化是由于电极附近溶液的浓度与 本体溶液(离电极较远,浓度均匀的溶液)浓度发生差别 产生的。例如,在阴极附近的金属离子沉积到电极上去, 使该处的金属离子浓度不断降低,而溶液本体中金属离子 扩散到该处进行补充的速度赶不上沉积的速度从而使电极 附近金属离子的浓度比本体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要低, 这样就形成了浓度梯度,由此引起电位的移动。电流增大, 引起的浓差极化越大。浓差极化也是使阴极电极电位变得 更负,阳极电位变得更正。
10
当溶液温度为25℃、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mol/L时(即活度 为1),测得的平衡电位叫标准电极电位。任意活度下的平 衡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E平
RT E ln ZF
平衡电极电位的高低反应了金属的氧化还原能力,电极的 平衡电位越负,电极上越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电极的平衡 电位的正值越大,电极上越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复合镀层,如 Ni-Al2O3,Co-SiC等。
若按镀层成分分类,可分为:单一金属镀层、合金镀层
及复合镀层。
6.2 电镀的基本原理及工艺
6.2.1 电镀的基本原理
阴极反应: Men++ ne = Me 2H+ + 2e = H2
阳极反应: Me- ne = Me n+。 OH- - 4e = 2H2O+O2
14
5.1.1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6.2.2 电镀过程及反应
阴极上的电镀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液相传质:金属的水合离子或络离子从溶液内部迁移到阴 极表面; (2)电化学反应:金属水合离子脱水或络离子解离,金属离子 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原子; (3)电结晶: 还原的原子进入晶格结点。
+
Me n+
-
SO4 2Cl -
OH 8
电镀是以电化学过程为依据,所以电镀要有三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