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镀和化学镀技术

电镀和化学镀技术


(四)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金属电结晶三步骤对电沉积的影响: 3)在电流密度也相当大,过电位的绝对值很大时,被还 原的金属离子数量很多,在电极表面上形成了大量的吸附 原子。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很有可能聚积在一起,形成新 的晶核。而且极化越大形成晶核的几率就越大,速度就越 快,晶核的尺寸也就越小,因而可以获得细致光滑的金属 层。所以在电镀过程中,极需要在晶体生长的同时,还有 大量的晶核形成。电镀时总是设法使阴极电化学极化大一 些。
(一)电镀液组成 1.主盐:能够在阴极上沉积出所要求的镀层金属的 盐。 主盐浓度要有一个适当的范围。 主盐浓度高,溶液的导电性和电流效率一般都较 高,可使用较大的电流密度,加快沉积速度。但是, 主盐浓度升高会使阴极极化下降,出现镀层结晶较粗, 镀液的分散能力下降。 主盐浓度低,则采用的阴极电流密度较低,沉积 速度较慢,但其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均较浓溶液好。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五、热处理用镀层 为了改善机械零件的表面物理性能,常常需要进 行热处理。但是,如果零件的某些部位,在热处理 时不允许改变它原来的性能,就需要把这个部位局 部地保护起来。例如,防止局部渗碳需镀铜,防止 局部渗氮则应镀锡。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六、修复性镀层 一些重要的机械零部件,例如各种轴、花键、齿 轮及压辊等,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或在加工过程 中磨削过度,均可用电镀法予以修复,使其重新发 挥作用。可用于修复尺寸的镀层金属有铜、铁、铬 等。 七、可焊性镀层 一些电子元器件组装时,需要进行钎焊。为了改 善它们的焊接性能,需要镀以锡、银等。
目前,金属镀层的应用已遍及经济活动的各个 生产和研究部门,例如机器制造、电子、仪器仪 表、能源、化工、轻工、交通运输、兵器、航空、 航天、原子能等。
பைடு நூலகம்一)电镀液组成
1.主盐:能够在阴极上沉积出所要求的镀层金属的盐。 根据主盐性质的不同,可将电镀溶液分为简单盐电镀溶液 和络合物电镀溶液两大类。 简单盐电镀溶液中主要金属离子以简单离子形式存在 (如Cu2+、Ni2+ 、Zn2+ 等),其溶液都是酸性的。 在络合物电镀溶液中,因含有络合剂,主要金属离子以 络离子形式存在(如 [Cu(CN)3]2-、 [Zn(CN)4]2-、 [Ag(CN)2]等),其溶液多数是碱性的,也有酸性的。
过电位----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为 过电位。
(四)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外电流密度大小决定了电结晶按不同的生长方式进行: 1)在电流密度很小,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不远时,金 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的数量不多,吸附原子的浓度较小, 而且晶体表面 上的“生长点”也不太多。因此,吸附原子 在电极表面上的扩散距离相当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晶 格,晶粒长得比较粗大。在这种情况下,表面扩散速度控 制着整个电结晶的速度。
阳极极化: (1)电化学极化
由于阳极表面金属氧化速度小于阳极电子通过导线流向 阴极的速度,使得阳极电极电位往正的方向移动,称为电化 学极化。 (2)浓差极化 由于阳极表面的金属离子向溶液中的扩散速度慢,导致 阳极表面金属离子浓度升高,抑制了阳极表面金属氧化速度, 使得阳极表面金属氧化速度小于阳极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阴极 的速度,导致阳极电极电位往正的方向移动。 无论电化学极化,还是浓差极化,都是使阳极电极电位 向正方向偏移。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二、抗高温氧化镀层 例如,转子发动机内腔需用镀铬防护,喷气发动 机转子叶片也可采用铬合金镀层。 三、导电性镀层 在电子工业中需要大量使用能提高表面导电性能 的镀层。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镀铜或镀银。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四、磁性镀层 在电子计算机设备中的磁环、磁鼓、磁盘、磁膜 等储存部件,均需使用磁性材料。目前多采用以电 镀法形成的镀层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常用的电沉 积磁性合金有Fe-Ni,Co-Ni。
Q — 通过的电荷。
k—比例常数。
I—电流强度。
t—时间。
(二)电镀反应
2.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第二定律: F=9.65×104C /mol F — 法拉第常数,析出1摩尔物质所需电量。
M — 物质的摩尔质量。
阴极上通过1C电荷所能析出的物质的质量为k =M/F。
k—该物质的电化当量,手册可查找。
(二)电镀反应 3.电流效率 η=(m’/m)×100%= (m’/kIt)×100% 电流效率越高,沉积速度越快。
(二)电镀反应
4.电镀液的分散能力(均镀力) i1 l 1 1 i 2 l1 l 1 i 1 l1 极化率 il 1 1 电位差 l1 i
(二)电镀反应
5.电镀液的覆盖能力(深镀力) 深孔处沉积金属的能力。
(三)电极反应机理
(一)电镀液组成
5.阳极活化剂:提高阳极开始钝化的电流密度, 保证阳极处于活化状态。 在电镀过程中能够消除或降低阳极极化的物 质,它可以促进阳极正常溶解,提高阳极电流密 度。如镀镍溶液中的氯化物,氰化镀铜溶液中的 酒石酸盐等。
(一)电镀液组成
6.添加剂:改善镀层质量。
光亮剂:可以使镀层光亮。如镀镍中的糖精及1,4丁炔二醇; 氯化物镀锌中的苄叉丙酮等。 整平剂:具有使镀层将基体表面细微不平处填平的物质。如镀 镍溶液中的香豆素,酸性光亮镀铜溶液中的四氢噻唑硫酮、甲基 紫等。
(四)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金属电结晶三步骤对电沉积的影响: 2)随着电流密度增大,电极电位变得更负些时,吸附原 子的浓度逐渐增大,晶体表面上的“生长点”也大大增加。 于是吸附原子表面扩散的距离缩短了,表面扩散变得容易 了。此时吸附原子来不及规则地排列在晶格上,而是在晶 体表面上随便“堆砌”,使得局部地区不可能生长太快, 因而获得的晶粒自然细小。这时,表面扩散速度可以变得 比放电速度快得多,因此,整个电结晶过程的速度是受电 化学步骤来控制。
(四)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生长点(生长线):台阶
和拐角等。在这些位置上 能量较低,吸附原子总是 通过表面扩散优先进入这 些位置,形成晶格。
(四)金属的电沉积(电结晶)过程
电沉积需要在一定的过电位下才能进行。例如电镀镍, 在平衡电位下,Ni的氧化速度相等与Ni2+的还原反应速度相等, Ni的晶核不可能形成。只有在阴极极化条件下,即比平衡电位 更负的电位下,才能形成Ni的晶核。所以说,为了产生金属晶 核,需要一定的过电位。而且过电位的绝对值越大,金属晶核 越容易形成,越容易得到细小的晶粒。
如:镀锌层,防护钢铁材料免遭大气腐蚀。
2)装饰性镀层:如仿金镀层等。
第四章 电镀和化学镀
4.1 电镀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一、耐磨和减磨镀层 多采用镀硬铬,如各种轴和曲轴的轴颈、印花 辊的辊面、发动机的汽缸内壁和活塞环、冲压模具 的内腔等。 减磨镀层多用于滑动接触面。在这些接触面上 电镀一层能起固态润滑剂作用的韧性金属(减磨合 金),就可以减少滑动摩擦。这种镀层多用在轴瓦 和轴套上,如镀锡、Sn-Pb合金等。
阴极极化:
(1)电化学极化 由于阴极表面金属离子的还原速度小于阴极电子的供 给速度,使得阴极电极电位向负方向偏移,称为电化学极 化。 (2)浓差极化 由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向阴极表面的扩散速度慢,导 致阴极表面金属离子浓度低,阴极表面金属离子的还原速 度小于阴极电子的供给速度而产生的极化。 无论电化学极化,还是浓差极化,都是使阴极电极电位 向负方向偏移。
2)赋予制品表面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提高耐腐蚀 性、硬度、耐磨性、导电性、磁性、钎焊性、抗高温 氧化性、减小接触面的滑动摩擦、防止钢铁件热处理 时的渗碳和渗氮等; 3)提供新型材料,例如制备具有高强度的各种金 属基复合材料,合金、非晶态材料,纳米材料等。
电镀层的分类(按照镀层的使用目的来分类) :
1)防护性镀层:提高金属制品的耐腐蚀能力。
(五)影响电镀质量的因素 1. PH值的影响 2. 添加剂的影响 3.电流密度的影响 4.电流波形的影响 5.温度的影响 6.搅拌的影响
二、电镀金属
(一)镀锌 用途:装饰、耐腐蚀 锌是一种银白微带蓝色的金属。金属锌较脆,锌的硬度低, 耐磨性差。镀锌层占电镀行业的50%。 锌镀层主要镀覆在钢铁制品的表面,作为防护性镀层。在 汽油或含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也很稳定。 锌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0.76V ,比铁的电位负,因此,钢铁 基体上的锌镀层在一般腐蚀介质中形成锌一铁原电池时,锌 镀层是阳极,会对钢铁基体起到电化学保护作用。
(一)电镀液组成 3.附加盐(导电盐):主要用于提高溶液的电导率。 包括酸、碱和盐。如酸性镀铜溶液中的H2SO4; 及氯化物镀锌溶液中的KCl,NaCl;氰化物镀铜溶 液中的NaOH等。 导电盐的含量升高,可改善镀液的深镀能力和镀 液的分散能力。但导电盐的含量升高会降低其它盐 类的溶解度,对于添加较多活性剂的溶液,导电盐 含量不能太高。
4.1 电镀
电镀是一种表面加工工艺,它是利用电化学方法 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金属或非金属制品 的表面上,形成符合要求的平滑致密的金属覆盖层。
电镀的实质是给各种制品穿上一层金属“外衣”, 这层金属“外衣”就叫做电镀层,它的性能在很大程 度上取代了原来基体的性质。
电镀的目的主要有三:
1)赋予制品表面装饰性外观;
1.电极电位(图4-2) M 2+ +2e→M
标准电极电位(溶液温度25 ℃, 金属离子浓度为 1mol/L)。 标准电极电位表4-1
标准电极电位的高低反映了 金属的氧化还原能力。
(三)电极反应机理
2. 极化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极 电位,称为极化。
(1)电化学极化 (2)浓差极化
(四)金属的电沉积(电结晶)过程
电镀过程是镀液中的金属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经电极反 应还原成金属原子并在阴极上进行沉积的过程。 金属电结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液相传质步骤 金属离子(或金属络离子)通过液相传 质自溶液本体运动到电极表面附近(以扩散方式进行); (2)电化学步骤 到达电极表面的金属离子失去部分水化膜, 并得到电子,形成能够在晶体表面自由移动的原子(又称吸附 原子); (3)电结晶步骤 金属原子到达金属表面后,按一定规律排 列形成新晶体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