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心衰

第十四章心衰


二、概念: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 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 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 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 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功能不全: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 降低。 包括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但处于完全代 偿直至失代偿的整个过程。 心力衰竭 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属于心 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本质是一致的, 临床概念等同。
二、诱因:60%-90%的心衰都有诱因的存在。 在心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心脏本身的储备 功能不断被动员,被消耗,一碰上应激状况, 就会诱发心力衰竭。 (一)全身感染(infection):
代谢率
心脏负荷 心肌耗氧量 影响冠脉血流
发热 感染
毒素
心率
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肺血管阻力 右心衰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waterelectrolyte disorders and acid-base imbalance) 1.酸中毒
与Ca2+竞争肌钙蛋白结合
H+
抑制Ca2+内流、肌浆网Ca2+释放
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松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小静脉张力不变
微循环灌多流少 回心血流心输出量
2.高钾血症
与Ca2+竞争细胞膜上的受体 心肌收缩
K+
心律失常 心衰
(三)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
三、心脏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心脏是一球型器官,正常时心脏各部分舒缩活 动十分同步协调,收缩时合力指向流出道。各 类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造成房室活动或心室壁 各部位心肌舒缩不同步等病理改变,造成心室 壁舒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不协调,致使心室喷 射向量的合力降低或/和方向偏移,导致每搏量 减少。最严重的心室壁舒缩不协调是心室纤颤, 使心脏射血严重减少甚至停止,成为心性猝死 的重要原因。
分娩时紧张、疼痛
静脉回流
外周阻力
容量负荷
压力负荷
(五)其它:
过多输液 劳累、紧张、情绪激动
过度运动
洋地黄中毒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分类 (一)根据心衰严重程度

轻度心力衰竭:安静或轻体力活动时可不出现心力
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代偿完全,心 功能一、二级。

中度心力衰竭:轻体力活动时出现心力衰竭的症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一)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
(二)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1.能量生成障碍、储备减少
肌球蛋白头部酶水解将化学能转化 为机械能
肌浆网、胞膜Ca2+转运异常
ATP
钠泵功能障碍使Na+、水进入细胞 线粒体肿胀,通透性 Ca2+进入 线粒体,钙超载 氧化磷酸化受阻 ATP
收缩蛋白合成
2.能量利用障碍 心血管疾病 过度心肌肥大 酸中毒
(四)心室顺应性降低 1.概念:心室顺应性(myocardial compliance)即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引 起的容积改变(dv/dp)。其倒数dp/dv即 为心室僵硬度(ventricular stiffness)。 2.原因; (1)心肌纤维化、炎症、水肿 (2)室壁增厚(心肌肥大)
3.dv/dp降低的结果: (1)心室血液充盈减少 (2) 舒张末期压↑(LVEDP↑→ 肺 淤血、肺水肿;RVEDP↑→全身淤血、 水肿) (3) 冠脉灌流减少
第三节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机体通过代偿以 防止减少。包括完全代偿、不完全代偿 和失代偿。 代偿具有两面性: ①对机体有利,可增加心输出量 ②对机体有害,可加重心衰的发展
一、心脏代偿反应
(一)心率加快 1.机制
心输出量 血压 颈动脉 窦 主动脉 弓 舒张末期容积
压力感受器 传人冲动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一、病因:基本病因有两个。 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炎、 心肌病、冠心病,等。 2.心脏负荷过度:
左心: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 压力负荷过度 (pressure overload) 右心:如肺心病。 容量负荷过度 (volume overload) 右心:如肺动脉瓣、三尖瓣关闭不 全。 左心: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
向心性肥大
离心性肥大
压力负荷 过重
正常
容量负荷 过重
发生机制:心肌肥大是心肌细胞和间
质细胞对生长因子和激素所做出的应答 反应。 心肌肥大时积增 大,胞内收缩蛋白类型发生改变。 心肌间质细胞增殖,纤维组织增生。
作用
(1)代偿作用
Frank-Starling定律 收缩力
1.7
2.1 2.2
2.7 m
肌节初长
正常状态下
M线
(三)心肌收缩性增强
不依赖于心脏前后负荷变化的心肌本身的收 缩特性.
用等容收缩期单位时间内左心室内压上升的 最大速率(+dp/dtmax)来表示. 受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主要是交感神经、儿 茶酚胺、电解质(钾、钙)。
心房容量感受器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2.代偿效应
正效应:在一定范围(<180次/分)可提高
心输出量,维持血压。 负效应:心肌耗氧量增加。 舒张期缩短使冠脉灌流减少。
(二)心脏扩张 1.紧张源性扩张(代偿):当前负荷增加时, 因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增大而使心肌长度增 加,由于长度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使心 脏排血增加以防止心室容积和压力过高。 2.肌源性扩张(失代偿):当前负荷过大,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过高,使心肌纤维 过度拉长,超过最适初长度时,此时心肌收 缩力降低。
性、死亡。
舒张性衰竭:二、三尖瓣狭窄,肥心
病、心肌缺血,等。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心肌收缩的分子基础
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心肌要进行正常的舒缩活动,必须具备三个 条件: 1、 收缩蛋白与调节蛋白性能正常 2、 能量代谢正常(ATP的产生与利用) 3、 Ca2+ 运转正常(Ca2+ 在电信号与机 械运动中起偶联作用)
Ca2+内流途径
Na+-Ca2+交换体:Na+向外,Ca2+向内
心肌肥大使β受体密度 收缩力
Ca2+内流
高钾血症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肌浆网钙泵 转运Ca2+ 心肌收缩
ATP 心肌缺血 H+
竞争抑制Ca2+与 肌钙蛋白结合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成人心脏重量≥500g或左室重量≥200g
大于180次/分 心输出量 小于40 次/分
心律过快还可
心肌耗氧量 冠脉灌流
房室协调性紊乱,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射血 功能障碍; 舒张期缩短,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 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加剧缺氧。
(四)妊娠与分娩(gestation and childbearing)
妊娠 血容量 容量负荷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1)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肌肥大使心肌收 缩蛋白总量增多,心肌总体舒缩功能提高, 增加心排出量和射血速度。
2) 降低室壁应力(S),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S 是除心率外决定心肌耗氧量的另一因素, 依据Laplace定律S = P r / 2 h。 LVCH时P增加,h的增加可降低S。 LVEH时r增加,h的增加可降低S。 (2)负效应:肥大心肌缺氧、能量代谢障 碍,心肌收缩性减弱。
30%
38%
32%
心血管病 恶性肿瘤 其他
心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而致死的原因
主要为心力衰竭。
心脏是生物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 的主要任务是为全身的血液循环提供动 力。如按心率70次/分,平均寿命70岁计 算,人一生心脏跳动达25.4亿次,泵出血 液1.8亿升,相当于57×57×57m3水库的 容积。如果心脏受到损伤,不仅心脏的 机能、代谢和形态发生改变,而且会引 起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危 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状和体征。代偿不全,心功能三 级。

重度心力衰竭: 安静情况下即可出现心力衰竭的
症状和体征。完全失代偿, 心功能四级。
(二)按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
急性心力衰竭:如急性心梗、严重心肌
炎。 慢性心力衰竭:如肺心病、高心病,等。
(三)按心输出量的高低
低输出量性心衰:冠心病、高血压、心瓣
膜病、心肌炎,等。 高输出量性心衰:心衰发生时心输出量较 发病前有所下降,但仍属正常,甚至高于 正常。主要由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如甲亢、 严重贫血,等。
(二)血流重新分布:交感神经兴 奋所致。保证心、脑重要脏 器血液供应。 (三)红细胞增多:心衰时造成低 动力性缺氧所致。 (四)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 强。
(一) Ca2+复位延缓
心肌缺血ATP
肌浆网钙泵活性
细胞膜钙泵活性
钠钙交换体与 Ca2+亲和力
肌浆网摄Ca2+
胞浆Ca2+转运 心肌舒张能力
Ca2+外排
(二)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解离障碍: ATP不足导致。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1.收缩性减弱导致。 2.冠脉血液灌流时可产生弹开效应,带动心 肌舒张。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发生狭窄, 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使冠脉灌流下降,导 致心室舒张功能下降。
肌球蛋白头部酶活性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肌浆网处理Ca2+(摄取、储存、释放)障碍:
ATP SR的 钙泵活性 SR的Ry受体 Ry是肌浆网上Ca+释放通道 Ca2+摄取 储存 Ca2+释放
心肌缺血
心肌收缩 障碍
2.胞外离子Ca2+内流障碍
膜电压依赖性 钙通道 激活 受体操纵性: 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