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砖之国之印度崛起

金砖之国之印度崛起

金砖之国—印度崛起最近几年,在中国兴起“印度热”,两国政治和经贸往来发展迅速。

而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殖民侵略的文明古国,近代又进行经济改革从而迅速发展的国家,印度与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根据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来看,印度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在21世纪不断崛起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我们的“邻居”——印度。

我们将从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来分析印度何以达到今天的的发展状况以及为了突破现有瓶颈,寻求更长远的发展,中印两国能够各自学到什么。

一、印度经济的辉煌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990~ 2000年, 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9% , 2000~ 2006 年, 年均增长 7.4% , 2003/ 04年度至 2007 /08 年度, 年均增长 8.8% , 为印度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008 / 09年度, 虽然遭受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印度经济仍然保持了 6.7% 的增长速度 , 据印度《经济时报》62010年 1月 12日的消息, 2009 /10年度, 印度经济的增长率高于预期, 预计将达到 7.0%~ 7.5% , 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表3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中国印度1999 7.2 6.72000 8.4 5.42001 7.2 4.22002 8.9 4.92003 10.2 8.22004 9.9 7.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图 1: 1990- 2004 印度 G DP 值变化趋势图世界各国各有所长。

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

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

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

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

二、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1.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关系1991年印度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时,对外经贸规模很小,贸易额只有240多亿美元,国外的投资也只有1.3亿美元。

政府为迅速发展经济,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关系。

首先,努力扩大出口,对出口企业提供各种鼓励和金融支持,改变进口替代为出口导向政策;大幅度削减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关税,最高税率由1991年的150%,降低到60%左右。

其次,使卢布逐步贬值并使之成为可兑换货币,1991年印度对卢布贬值幅度高达22%,1993年又完成了汇率并轨,使卢布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第三,取消非关税壁垒,简化进出口手续,实行较自由的进口政策,取消政府出口补贴,使外贸管理与国际接轨。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提高合资企业中外资所占比例;开放印度股票市场,允许外资进入股市,对外资开放更多的领域。

第五,积极建立经济特区,已经建立了14个,还计划进一步增加。

第六,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国内基本取消工业生产许可证,不仅允许企业向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还支持企业对外投资、走向世界。

经过10多年努力,2004年度印度的对外贸易一举达到1762.9亿美元,比1991年度增长了6倍多,政府公布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额也达到150亿美元。

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印度国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4年GDP达到6853亿美元,人均GDP由2000年的455美元增加到630美元,外汇储备也达到1304亿美元。

2.大力发展IT产业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后,IT产业也获得飞速发展。

政府将IT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加以扶持,扩充国内理工科大学,放宽有关通讯领域的限制,完善通讯网络建设。

IT产业不仅成为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就业的重要部门,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据印度国家软件服务协会的资料,1997年IT产业的出口市场规模只有50亿美元,2004年增加到29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近40%,年增长率达28.5%。

其中出口增长最大的是软件开发、售后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业务软件的外部委托生产。

印度IT产品的用户多为欧美企业,印度IT业的优势在于英语好、语言上无障碍、便于沟通;人才多且劳动成本低;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等。

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所以理工科的人才多于其他国家。

根据印度国家软件服务协会的调查,2003年获得工程技术学位者,印度有29.8万人、中国19.5万人、日本10.3万人、俄罗斯8.2万人、美国6.1万人。

近年来,由于从事IT产业人员的收入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希望到IT产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现每年有15万人在IT产业就业,已经成为增加印度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

印度IT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有美国同类技术人员的五分之一,所以美国是印度软件产品的主要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软件产品在美国市场占60%,中国从美国进口的80%的产品中有70%是印度生产的。

据说菲律宾和中国IT业的工资水平低于印度,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均不能与印度相提并论,无法与其竞争。

另外,印度还非常注重著作权、专利、电子署名、数据保护、防盗版、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法律较为健全,受到顾客的高度信赖,愿意使用印度IT产品。

一般认为,印度IT业的优势将继续保持5—10年,随着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IT产品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印度IT产业的发展将日新月异。

3.发展制造业,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近年来,印度正在为提高国家竞争力而努力。

其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制造业,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2005年9月公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表明向制造业进军的决心。

因为印度在设计方面实力雄厚,所以将走以设计为主的制造业道路;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努力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

以汽车产业为例,印度汽车产业的成功并非依赖于跨国公司大量的资本投入,也不采用耗资巨大的自动化生产,而是依靠智能化的设计开发出造价低廉的本土化车型。

当地工程师已经开发出Scorpio等新型产品,这是一种SUV车型,其零售价仅为美国车的一个零头,印度汽车市场将快速发展,有人认为10年内可能超过日本,2030年可与美国市场相媲美。

印度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大力培育企业的知名度,如知名企业塔塔集团、维普罗公司等,这些公司目前已有一定实力与跨国公司竞争。

几年来,印度国家竞争力提高也很快,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过去更加缩小了。

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和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了5个位次。

4.结合本国特点发展第三产业印度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2003年第三产业在其GDP的构成中已高达50%以上,可见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这与印度结合本国的特点,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关,也是近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

经济改革后,印度设计了绕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路线图,这就规避了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局限。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IT产业的大发展,印度在服务业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占尽风头。

预计,由于世界对IT相关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印度的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1991年印度开始引入以自由化和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改革, 其中主要涉及的服务行业。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1) 取消行业经营的许可证制度,缩小政府专营的行业范围;(2) 对内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自由化; (3) 实行贸易自由化、取消进口许可证和一些消极的非关税壁垒; (4) 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包括取消对证券发行的限制、金融部门对国内外私人资本开放以及开放保险业; (5) 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部门(如电信)投资贸易的自由化。

①伴随新一轮改革, 印度服务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1990~ 2000年间印度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7.6% ,超出工业增速 1.8个百分点, 也比同期世界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高出 4.7 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了60. 2% ,超过工农业之和。

进入 21世纪, 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 2000~ 2004年间服务业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 8.1% , 对 GDP 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长到 64. 1% 。

5、完善的金融体制基础。

印度的金融体制基础较完善,其商业银行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 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

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是真正的合作制。

非银行金融机构 4. 7 万家,多为私营。

商业银行全国合计的坏账比率为10. 8% (中国至少在 25% 以上) , 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 35% 是给政府和政府公司, 65% 是给私人和私营企业( 中国为 70:30) 。

在股票市场方面,印度有23个股票市场(中国2 个) ,上市公司 1万家以上(中国 2003 年底不到 1300 家),日交易额合人民币400亿元(中国2003年为133亿元),在全球居第三、四位。

有学者认为印度具有的优良制度基础设施就是指金融部门,特别是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相对发展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主要结论和启示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因素依赖比较大,从而不利于我国抗击国外风险的冲击。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会帮助我们消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潜藏因素,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首先,印度主要从本国内部寻求经济发展动力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吸引外商投资( FDI)、扩大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各级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而在制度、经营方式、资金等方面却没能给本土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环境,没有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导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因素推动,而不是因为国内投资的作用。

我国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 FD I 推动,掩盖了本土企业实力不足的现实。

因此,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的核心机制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外资的替代效应挤占了本来就薄弱的我国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 强化了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

与此相反, 印度在这些年的经济改革期间, 吸引外资方面虽然比不上中国, 但是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扶持等手段促进本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方面却远远胜过中国。

近年来印度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 大部分都源自印度本土, 这使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 2002 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 200 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 而中国大陆一家都没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