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机摧毁亲子关系背后的逻辑果真成立吗“他们说我是他们的宝贝,但我现在觉得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
”近日,重庆市35岁的何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晒出11岁女儿的一篇暑假日记,日记记录了女儿与父母相伴的这一天,父母的注意力却始终在手机上……这篇日记让年轻的爸妈们看了纷纷汗颜,感叹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童年。
有研究表明,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
(7月5日澎湃新闻)由手机引发亲子关系疏远,早就算不得是新鲜话题。
每每有生动鲜活的案例曝光,大家无一不是一副痛心疾首状。
但可以想见,这种看似情真意切的“幡然醒悟”更多只是一种临时性姿态。
现实是,那些深陷手机依赖症之中的年轻父母们,在短暂的“自省”之后多半又会故态复萌。
当智能手机如此之深地嵌入了生活本身,诸如“放下手机,陪陪孩子”之类的呼吁,到最后很可能是无力的。
之所以说“手机摧毁了亲子关系”,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终归是有限的,当手机占据了这其中的大部分,必然会导致孩子被忽视、被冷落。
而对于幼年期的儿童来说,他们原本却是尤其需要父母充分关注的……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对稀缺注意力资源的强势占据,在不同领域都已经引发了普遍性焦虑。
父母沉迷手机,孩子争风吃醋,这实在是个太过可笑的故事。
可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在“选手机还是选孩子”的荒诞问题上,很多年轻的父母们还是以实际行动选择了前者。
透过此类现象其实不难发现,新生代父母在对待家庭生活以及亲子议题时,更多还是兴趣驱动多过责任驱动,这与上一代父母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当基于个人立场的行为偏好,凌驾于作为家庭成员和为人父母者的伦理义务,形成诸如“要手机不要孩子”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对于个体责任约束和行为引导的效力已发生了明显的衰减。
即便在组成家庭、有了子女之后,不少人在内心深处,还是将自己定义为“独立的个体”。
这种高度反传统的自我期待和角色设定,客观上导致了所谓新生代父母抚育子女能力弱化的事实。
年轻父母的“责任回避”,一方面表现在日常抚育子女时的漫不经心,比如说“玩手机而忽略孩子”等等;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高度依赖从市场购买商业服务来取代自己的“先赋性责任”,早早给子女报各种各样的亲子班、早教班、启蒙班等就是典型举动。
现实中,亲子互动的萎缩、亲子关系的断裂,或许远比“要手机不要孩子”所呈现的更为严重。
说到底,也许并不是智能手机让年轻的父母们忘了孩子,而是某些年轻的父母们本就无意于、不善于和孩子相处,才转而逃避到了智能手机所建构的虚拟空间之中。
也惟有厘清了这一现实,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
适用话题:手机、亲情、责任等点评:泛娱乐时代,手机到底是好是坏,全凭你怎么用。
打王者荣耀未必是坏,因为有的人在锻炼策略。
用手机学习也未必是好,因为很多时候埋头读书才是正道。
2、“脱鞋取钱”无涉自卑只关尊重一双沾满黄泥的雨鞋,它和安全帽一起摆在地上。
一位取钱的中年男子光着脚,站在取款机前,取好钱出来后再穿上雨鞋。
这一幕,被刚好到银行办事的腾冲市民杨澜涛看到并拍下传至网上。
事后,意外成了“网红”的赵增做说,那天要给工友们发工资,自己从工地骑摩托车去银行取款,为了不影响环境卫生,他才脱了靴子再进去取钱。
(7月8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使用银行的取款机取钱,基本不需要银行职员来帮忙。
也就是说,就算农民工穿着沾满泥巴的雨鞋去自助取款,人家也未必会发现或指责他弄脏了地面。
但越是这种“脱鞋取钱”的自觉和自律,却越能凸显出一个人根植内心的朴实品德。
腾冲农民赵增做在网上的突然“走红”,尽管他自己有点不明所以,而在公众眼里,则觉得他红得应当。
从农民工在银行取款机前脱鞋取钱,人们很快会联想到,曾报道过的农民工坐地铁时,因为担心衣服把座位弄脏,所以即便车厢里尚有许多空位,也宁愿铺张报纸席地而坐。
当时有种声音说,这或多或少,揭示了部分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卑微感。
我无法苟同这样的“自卑论”,而是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一些农民工体谅保洁辛苦、尊重他人劳动的纯朴美德。
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包含了不想让座位上其他乘客感到为难的考虑。
“脱鞋取钱”无涉自卑只关尊重。
尽己所能努力做到不给别人增加负担。
这种看似普通和寻常的品德自律,如今显得日趋稀缺。
也因此,当别的市民将此“偶遇”视频发到网上,迅速就激起了“围观正能量”的纷纷点赞。
不得不说,“脱鞋取钱”的一个小小动作,能够瞬间制造出一位农民工的“网红”,恐怕也得“归功于”现实中屡屡张扬登场的一些“失德助人”者。
比如两年前,四川宜宾一个孩子在街边大便,52岁的环卫工曾武旭看见后上前制止,并希望其父母清理排泄物,不料,孩子的父亲竟然吼道:“你就是清洁卫生的,如果我都清洁了,还要你做什么?”还两次捡起大便,朝她脸上扔去。
向环卫工施暴者最终虽被拘留处理,但那种自身不讲道德却还自诩“支持”他人工作的歪理儿,要说也并非鲜见罕闻。
“脱鞋取钱”不必少见多怪,“失德助人”才是可忧腔调。
在国外,像星巴克、肯德基这类快餐店,客人吃完饭后一般都会自己将餐盘收拾好,将垃圾随手倒入垃圾桶。
我们常说“顾客是上帝”,那么,国外的顾客岂非太不把自己当“上帝”了:花钱进来消费,自己收拾桌子,那还要服务员干什么?可见,有些人千念叨、万算计,就是从来都不会先去考虑“尊重”二字,更莫说能够自觉想到少给别人添麻烦了。
适用话题:脱鞋取钱、尊重等3、重庆小伙用一条腿救回老太一条命感人举动引热议【摘要】日前,重庆一29岁小伙跳下火车救了68岁老太,用一条腿换回一条命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
不少人为小伙子见义勇为的壮举点赞,也有人质疑老太的家人监护不到位,为小伙失去一条腿而惋惜。
为什么老人会突然出现在火车站?小伙的伤势如何?一条腿换一条命到底“值不值”?记者采访后一一梳理。
华龙网7月9日23时35分讯日前,重庆一29岁小伙跳下火车救了68岁老太,用一条腿换回一条命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
不少人为小伙子见义勇为的壮举点赞,也有人质疑老太的家人监护不到位,为小伙失去一条腿而惋惜。
为什么老人会突然出现在火车站?小伙的伤势如何?一条腿换一条命到底“值不值”?记者采访后一一梳理。
回放:29岁小伙用一条腿救回68岁老太一条命7月6日,重庆荣昌段火车站的车站值班员徐前凯,正在车站进行40303次调车作业。
突然,原本通畅的铁道上,出现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就在火车前四五米的地方,徐前凯猛地按下紧急停车的按钮,并赶忙大喊让老人避让。
老人仍旧没有任何反应。
徐前凯下意识地跳下仍在移动的火车,来不及站稳,便一个箭步冲上前,想将老人拽下轨道,但没成功。
随后,他又踏进铁轨,将老人抱摔出去。
老人安全了,可他的右腿却没来得及撤回……从看到老人,到事故发生,整个过程不足10秒钟。
事后他才得知,那名老人姓蔡,今年68岁,有耳背的毛病。
送医后,徐前凯的右腿膝盖以下被截除。
徐前凯说,因为自己当过兵,自己的很多朋友也都曾是军人,如果换作他们,他相信他们也同样会这么做。
声音:有人为义举点赞有人质疑家人缺失监管事件一出,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议论。
不少人为徐前凯见义勇为的壮举点赞,网友@颜宴说:“生死关头的一瞬间,凭着军人的天职和善良的天性,救下了老人,所有人都为你点赞!”在他看来,救死扶伤是每个人道德的本性本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也有人为徐前凯“不值”。
网友@元泰迪阿认为,老人违背了基本的规则,老人的家人监护不到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父母如果这么大年龄了,腿脚不方便还耳背,我会让他到处跑?还跑到正在运行的火车轨上?监护人不负责任,还让别人搭上一条腿,谁不会觉得惋惜?”还有网友发出质疑,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为什么能“轻易”走进火车站、走上铁轨?这其中,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有缺失?是否也负有责任?车站:为方便周边居民未封闭小伙医疗费目前车站全部承担针对网友的质疑,重庆荣昌段火车站相关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华龙网记者,发生事故的铁轨平时都是调车在运行,“因为是老成渝线,周围都没有封闭。
”谈及没有封闭的原因,该负责人表示,因为周边居民太多,如果封闭,会造成他们的出行不便。
他也提到,如果像高铁一样封闭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据了解,徐前凯正在进行抗感染治疗,单位承担了全部的医疗费,并为其申报“见义勇为”奖。
观点:关于生命没有“值不值”徐前凯就像一柱光徐前凯是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党员。
用一条腿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与不值?不少网友为此争论不休,重庆客户端“鸣家”专栏的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邱驷看来,用一条腿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与不值,不由别人来评价,而是由当事人来决定,徐前凯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原本是可以预防的事,希望以后少发生或者不发生。
一是老人外出,特别是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家人或他人可陪伴;二是铁路部门可安装栅栏,在火车要到来之前,将栅栏关上,保障行人安全。
”法学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杜江涌认为,腿也好,命也罢,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徐前凯的举动,是职责的本分,更是人性的光辉。
失去的是血肉之躯,树立的是不朽丰碑。
“致敬,向英雄;感动,为生命;传递,善举燎原。
”“相信他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想的只是为了救一条生命,而没有去考虑其他太多。
但是小伙子这样的作为,是值得很多女孩子们去爱的。
做了,无愧自己的良心。
如果不去做,会因为自己的不作为导致老人丧生,而导致自己一辈子在愧疚中吧。
”沙坪坝新闻中心新闻主播闵健源也认为,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
考古学者林必忠表示,当今社会已和古代社会渐行渐远,传统意义上的侠没有了生存土壤,早已不复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赋予侠以新时代的意义:靠自己的力量济人困厄,轻小利顾全大局,爱岗敬业者。
在林必忠看来,徐前凯就是新时代的侠。
网评鸣家陈晓荣直言,重庆小伙子徐前凯的救人行为,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美德体现。
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胡伟清表示,伦理不是经济,这不是值与不值的问题,而是该与不该的问题。
这个问题,远没有电车难题复杂。
荣昌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朱芸锋直言:“面对一束光,别问值不值。
”躺在医院病床上接受救护,在坦然接受现实的同时,他没有大谈特谈自己品格如何、行为意义怎么样,而是异常平和地认为,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一件事;而且毫不犹豫地告诉别人,他做了这件事并不后悔,要是时光倒流给他另一次选择,他还会这样去做!这才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一面镜子一束光,“徐前凯们”就像一柱柱火热而温暖的光,给我们更多的人,为传承友好互助、美好善良的民族美德,照亮继续前行的方向!4、人民日报刊文:期待孩子们的作文,再多几分真实和真诚由于当下作文教学依然存在功利化、程式化、模板化、套路化等倾向,使得在部分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评判好作文的维度,是如何获得高分,而非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