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增强自信积极应战有研究表明,80%的学生在老师宣布考试时都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也称为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水准高者,表现为在考试前后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肠胃不适,可能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
每年高考考生都会有“高考焦虑”的问题,我认为,产生不同水准的考试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一些调适措施能够减轻焦虑现象的。
考期临近,而考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所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很重要。
考前的焦虑与怯场困惑着很多考生,也成为高考之前的一个热点问题。
基于这点考虑我准备了这次讲座,希望对高三的学子有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克服考前的焦虑,考试焦虑什么样?我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提供一些对策。
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
(如有的学生说我害怕考试怎麽办?有的说我厌恶学习怎麽办?)前途的焦虑。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指标。
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期望的)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能够尝试以下几个策略:(1)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2)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为所当为。
(3)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弱课比如英语,提前几天就患得患失,反复强化这种情绪,等到了考场肯定要紧张。
(4)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象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
“生命中不但有多愁的秋天,更有明媚的春天”。
也许你没那么糟糕,也许你有水平直面失败。
当一切还是不定数时,想也是白搭。
该放下时就放下,何不去享受一下夏天的微风?当你为错过星星而担心时,你又将错过太阳。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
一方面学生都有提升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
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心理问题指导之二:准确看待信息问题一些同学因为付出的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树立准确的(归因理念)。
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仅仅水准不同而已。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能够进一步改善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持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我的语文成绩象我的数学成绩该多好!”持久的、过度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
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水平。
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5、在持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增强自信心。
一定要确立绝对的自信心,每天都对自己说一句话——我一定行,我一定能成功。
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就会发现整个人都会充满斗志,思维会变得敏捷。
二是认真学习,充分准备,平时刻苦勤奋、认真学习,考前全面复习,考试时就会充满自信。
如果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势必引起考试焦虑。
如果平常一点不学习,再口喊自信,那是唯心主义。
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心理问题指导之三“如何改善人际沟通?有很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有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些沟通的技巧,它会进一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指导之四:怎样克服精力分散?高三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
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注意紧张状态”理论提出(学习单元时间)概念。
因为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单元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通俗地讲,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即是一个注意紧张状态,学习者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
2、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
因为处在“非常”时期,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增强体力,注意个人卫生,合理调配饮食,比如每天食充足的主食(粮谷类食物)。
同时多吃增强大脑记忆力的食物,如鸡蛋、瘦肉、猪肝、牛奶、大豆、花生米、葵花子、核桃仁等。
并且,每日多吃蔬菜、水果,如草莓、西红柿、洋葱头、菜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这些食品有一定的预防疾病的作用。
另外,还要实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不但能活跃思维,而且能够增强抗病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这样反而使自身的免疫力下降。
心理问题指导之五:摆脱苦闷自卑心理高考前,我们不主张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需要的。
有些学生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因而容易产生苦闷自卑的心理。
欲胜人,先胜己。
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第一,要准确看待自己。
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
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的同学比。
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
第二,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难。
第三,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
准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高考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
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没有理由轻视自己。
心理问题指导之六:“学会缓减心理压力”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
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即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内因是关键,起决定作用)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
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
首先,我们理应理解到,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积极备考是正常的,正如军队临战前要练兵,运动员比赛前要训练一样。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
虽然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但拥有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
把兴奋点与高考时间调整得当十分重要,学生能够参照所在考区的高考时间安排,有意识地校对自己的生物钟,这样才会容易进入高考状态,更好地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特别应注意的是睡觉不能太晚,优质的睡眠能够减轻其心理压力,提升学习效率。
临时“抱佛脚”、“开夜车”,打乱正常生物钟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极有可能到晚上精神百倍,而白天却恹恹欲睡,兴奋点刚好与高考的时间错开,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
要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
要接纳自己情绪的反映,尤其是“焦虑”。
以前,我们总是强调考生做放松训练,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在特定条件下,有些情绪不是我们主观想控制就控制得了的,所以不如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
有一位考生本来一小时能够做10道题,因为焦虑,学习效率下降,只能做5道题。
于是他警告自己:“不能焦虑,不能焦虑,否则我就完了……”越想越紧张,最后连3道题也做不完了。
后来我让他放弃与焦虑对抗:“反正也控制不了,由它去,能做多少做多少吧。
”于是他不再急躁,学习效率反而提升了。
任何情绪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下降、结束的过程,你不和它“较劲儿”,等于不给它能量,慢慢就会缓解下来。
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要强、学习较好的考生,一定要有接纳焦虑以及焦虑带来的学习效率有所下降的胸怀。
拒绝接纳,不停的自责,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严重。
再次,还要注意搞好团结。
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协助,共同进步。
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协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协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
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
法拉第曾说过一句话:“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这就是成功的奥秘。
成功的奥秘是这样的:选准了目标,就只管埋下下头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专心致志地把眼前的事情作好,不过多地考虑结果如何,不过多地患得患失,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成功会自然地走来。
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不开心!老杨整理于2012-4-26理解自我,甩掉包袱,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高考承载着每一位高三学生的梦想,也承载着家长和亲朋们希望,面对这样一次重要考试,同学们都会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同时也会经常的产生一些担忧、担心高考发挥失常,担心高考时身体出现不利的状况等等,导致焦虑、失眠、烦躁,下面给同学们做些讲解,并介绍简单容易自我操作、训练的心理调节方法,请同学们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体会、感受,有些问题需要在高考前实行心理训练,目的是使同学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将自己十二年来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在高考中发挥出来。
一、理解自我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里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刻着一句神谕:“人,理解你自己。
”这句话被认为是古代朴素心理学的起源。
古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的怪物给过路行人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走路,中午是两条腿走路,晚上是三条腿走路?”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答案是人类。
正说明了古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理解自我需要了解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从心理角度实行自我探索。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心理问题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水平、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通过对自身的理解达到心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