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1.公共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与核心是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

萨缪尔森于1945年提出了被各国学者基本认同的确认公共产品的两个标准,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所谓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活动。

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公共事务的特征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以公众为本原则要求必须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的特征有: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主要是高层次的政府组织,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间接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直接调查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被称为民意测验的是问卷法。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治原则3.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化境。

在分析人口环境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时,通常选择的角度是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家庭状况。

社会发展程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的基本内容有: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和经济体制因素。

他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和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

2、经济成分:一定的经济成分决定了特定的社会利益结构,这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决策。

一定的经济成分构成决定着政府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体系、经济利益关系、经济调节体系和经济组织体系等。

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制度特征、行为特征和运行。

4.公共组织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而建立的特定的社会组织,公共性是其本质。

公共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

以公共组织是否拥有公共权力、拥有公共权力的大小以及权利的类别,我们可以把公共组织划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是政府。

5.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的概念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我国原有的事业单位一分为二。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目标取向。

必要性:1、现阶段,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仍然是我国提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2、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本身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率高;其次,社会效益不高,官僚作风严重;再次,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最后,内部机制不活。

3、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指: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或要解决的,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

)首先,投资主体单一;其次,布局结构不合理;再次,政事不分格局没有打破。

目标取向:1、事业单位社会化。

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社会事业社会办,其二是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2、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6.非政府组织是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社会组织。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我国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不存在一个相对于国家权威的自治社会,因而不存在真正的非政府组织。

我国非政府组织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公民社会本身的发展,政府对于非政府组织也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态度。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不足。

其一是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一些问题:身份不清,缺乏资金,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

其二是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政策实施和法律等构成的外在环境影响: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脱节,相关法律过于简略、薄弱。

我国非政府组织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

首先,从培育非政府组织来看,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政社分开”是指只要社会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插手。

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

其次,从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看,主要工作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过程的监督管理。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有:第一,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必然主体。

第二,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第三,非政府组织是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第四,如果从整个现代社会运行来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还具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制度能力、提高公民民主意识以及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作用。

7.公民社会是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具有自我管理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实现的。

8.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协调是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在一定的范围如组织或群体运动中将不同的力量组合起来,使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各个主体功能的有机结合。

9.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项目融资首先出现在美国,然后流行到欧洲。

在项目融资中,一般项目公司可以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通常占总投资的65%-70%。

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主要有BOT、BOOT、BOO。

BOT代表的是建设——经营——转让;BOO代表的是建设——拥有——经营。

公共项目的运作方案可能产生失效,且失效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我们用来表示其运作过程失效的曲线是浴盆曲线。

在公共项目方案的运作过程中,方案实施进入中期的失效被称为偶然失效。

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选择应遵循满意标准和合理性标准。

10.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评估。

目标管理形成的基础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

战略管理包括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四个主要环节。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是环境分析。

战略规划,是该组织在分析环境和把握环境所存在的威胁与机会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是一个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的结果的正规化程序。

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整个战略管理中,核心环节是战略规划。

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是组织保证。

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中运用战略管理必循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基准,以及尽可能简单化和非程序化。

标杆管理又称为基准比较,是指实施基准比较方法和单位或组织,主动寻找参照对象,以之为基准或标杆进行比较。

比较对象并不一定是全面先进,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就可以作为参照的基准,而且,比较不是简单的参观和经验模仿,而是围绕管理需要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是“寻求达成卓越表现所需要的最佳经营方法、创新概念及高效操作程序的一套系统过程”。

战略管理的特征有: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战略管理具有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

11.SWOT分析是指在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和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和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

SWOT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什么是关键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SWOT分析的四种战略(SO,ST,WO,WT)第一种是优势——机会(SO)战略。

SO战略是一种将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相匹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面利用外部机会以达到组织目标的战略。

第二种是弱点——机会(WO)战略。

WO战略的含义,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

第三种是优势——威胁(ST)战略。

ST战略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影响的战略。

第四种是弱点——威胁(WT)战略。

WT战略是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战略。

与上述三种战略比较,这是一种防御性战略。

目前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公共部门评价外界环境或者认为有必要进行SWOT分析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对SWOT的运用没有区别。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内容的重要性因部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企业具有严格的市场,政治联系淡化。

与此相反的是公共部门和第三部门的组织,它们关于市场的定义松驰,并通过权威系统放以强制……。

其次,企业寻求机遇,而公共组织和第三部门的组织却在遭遇威胁的情况下才有所作为。

这就是说,私营部门在运用SWOT时,由于市场的明确化和较少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因而更能单纯和直接地从利润出发,主动地寻找外部机会,而公共组织由于不存在与私营部门一样的市场或其市场的特殊化,更由于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且较之私营部门少有生存压力,因此,更可能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更常见的是很容易对威胁有所反应。

这种由于整个SWOT分析运用时的倾向不同,进而导致战略规划基本态势不同,决定了战略管理过程在公共部门的运用所产生的结果与私营部门的不同。

12.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二者关系越来越来密切。

区别:①、目的不同②、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③、管理的性质不同④、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⑤、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⑥、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⑦、绩效评估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看,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比较丰富,而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方法中,行政方法是指公共行政主体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运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外的规范性文件(指示、命令、规定等)对公共行政过程施加控制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