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刘会明
发表时间:2018-06-20T10:37:44.9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作者:刘会明
[导读]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此房屋建筑工程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刘会明
深圳市孺子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此房屋建筑工程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房屋建筑属于民生工程,对国民经济也有着重要影响。
建筑工程会使用到大量的施工技术,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影响工程质量。
地基需要承载房屋等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物体的全部重量,是保证整个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的基础,只有在地基施工过程中严格采用合适的地基施工技术对地基进行改良,确保地基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进度,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质量。
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地基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地基;质量控制
1前言
地基的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一个稳固的地基基础,会给整个建筑留下很大安全隐患,甚至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障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材料、结构及机具设备等各方面的内容。
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基槽开挖与检验
2.1基槽开挖。
在平整完的场地上根据图纸放好线后,就可以进行基槽开挖。
目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一般都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整边、局部挖土。
开挖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走杂土,可用土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
基槽开挖接近底时,要及时测量槽底标高,在达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避免基槽暴露时间过长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载能力。
2.2基槽检验。
基槽挖好后,需要检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地基验槽是保证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
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检验: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墙角、承重墙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
检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处理。
检查槽底土的坚硬程度是否一样,土的颜色是否均匀一致,或有局部过硬或过软的地方。
检查槽底土层有没有局部含水量异常现象,是否出现“橡皮土”现象。
根据槽壁土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判断槽底是否已挖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2.3基槽的钎探。
基槽挖好后,根据图纸要求和布置进行钎探。
判断下部是否与表面土质不同,是否均匀,有无软弱土层和人工活动遗迹,并详细记录墓坑、古井、管网、人工构筑物的具体位置,以便分析处理。
3地基局部处理与加固
对探明局部异常的地基,应探明原因和范围,进行加固处理。
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住宅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
具体方法可根据地基情况、现场施工条件来确定。
3.1松土坑的处理。
当基槽中有松软土、淤泥等类土时,应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
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坑内有积水难以夯实时,可在防潮层下设置钢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3.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在基槽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应采用与井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内已填好土,且较为密实,则需要将井的砖圈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
如井的直径大于1.5m时,则需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
3.3局部范围的硬土处理。
在基槽中,如发现有过硬的土质或硬物,例如有旧墙基、大树根时,都要进行挖除,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予以处理,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3.4“橡皮土”的处理。
“橡皮土”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种柔软颤动的感觉。
用夯实机具夯打,不仅夯不实,而且越夯越柔软。
这是因为粘性土中含水量过大,且趋于饱和的原故。
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全部挖除,用积配砂石回填夯实。
3.5地基加固方法。
地基加固方法很多,可根据工程特点、土质情况、施工设备来进行确定。
最常用的方法是灰土垫层和天然积配砂石垫层两种:(1)灰土垫层是用石灰和粘土按2:8或3:7的体积比拌和均匀,分层铺在基槽内夯实而成。
灰土垫层具有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机构简单,取材容易且费用低等优点。
一般适用于加固深0.3~2.0m的各种地基,如对软弱土、湿陷性黄土、老杂填土等地基的换土处理。
其强度随着时间而增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不渗透性,但灰土的抗冻性能较差,应用于冰冻线以下。
(2)天然积配砂石垫层是用河道的河卵砂石分层铺设碾压而成。
主要用于基础挖深较深,且地基水位较高,开挖后积水较多难以夯实的地基处理。
适宜大开挖和机械作业,施工中,首先铺垫较大的片石,然后在分层铺设积配砂石碾压。
4基础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
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4.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
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4.1.1轴线位移原因。
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
施工中,横墙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仅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墙轴线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
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4.1.2控制措施。
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
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砼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
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
制,应设置中心桩。
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
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
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4.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
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4.2.1偏差原因。
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砼)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
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
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4.2.2控制措施。
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
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砼垫平。
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
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
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
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
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4.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
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4.3.1防潮层失效原因。
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
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
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4.3.2控制措施。
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
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
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砼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参考文献:
[1]李瑞玲,王海燕.建筑物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5,(17).
[2]肖雷.某住宅小区地基基础的处理[J].安徽建筑,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