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一.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提示”中的字词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教师备用资料见课件)3.根据插图复述故事梗概范进进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后回家,来贺喜的丈人胡屠户又挖苦、教训了他一顿,范进连连称是。
为了能参加乡试,范进去向丈人借盘缠,不但未借到,还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范进不甘心,便瞒着丈人去参试。
回到家,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范进又挨了胡屠户一顿骂。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就吩咐范进将一只生蛋鸡抱到集市上卖了买米。
报录人上门报范进已中举。
邻居找范进回家。
范进一看报贴,喜极发疯。
众人议论给范进治疯的办法,有一报录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嘴巴。
众人找来范进平时最怕的胡屠户,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边骂边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范进刚到家,张乡绅就来拜会他,与他攀认世弟兄,还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范进送了六两多银子给丈人,胡屠户好话连篇,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二.知识拓展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了,相比于前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科举失败的孔乙己来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范进可就“幸运”多了,先是中了秀才,后是中了举人。
不过,范进中了秀才与中了举人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
为什么同是“中了”,却有如此差别?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
(见课件)三.研析课文1.本文虽题为“范进中举”,但文章不仅写了范进中举后(§3-12)的情况,也交代了范进中举前(§1-2)的境况。
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可用下面这副对联来概括:“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
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中的转折点。
请你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参考】中举前: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中举后:家境富有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胡屠户送来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费、邻居拿鸡蛋送白酒、背斗米捉俩鸡、搬桌拿椅家人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张乡绅送银赠房地位卑微/卑微低下地位显赫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虾蟆、丈人夸他“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贤婿老爷”,邻居主动关心给范进报喜、找胡屠户治疯,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连谊2.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其中的“变脸”高手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莫属。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反映胡屠户前后语言、行为变化的语句,并用概括的词语形容其态度的变化。
【参考】(1)语言上:谩骂、训斥、羞辱——→阿谀奉承/ 吹捧“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果然不错”“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天鹅肉’”——“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就是中相公,也不是你的文章……宗师……舍与你的”——“才学又高”“像你这尖嘴猴腮”——“我的这个贤婿……品貌又好”、“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是你老太太的主意”“……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姑老爷还不稀罕”(2)行为神态上:倨傲、凶狠——→恭敬(敬畏)、讨好“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衣后襟)”3.胡屠户前倨后恭、判若两人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欺贫爱富、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粗俗贪婪、虚伪4.除了胡屠户,其他如众乡邻、张乡绅等人前后的态度也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些人的态度变化中又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参考】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以图将来沾光)张乡绅:老奸巨滑、攀附权贵、善于拉拢势力(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5.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比鲜明,真可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种变化其实正反映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在这样的典型社会环境中,我们的主人公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通过三个小问题来探究一下:①范进中举前后待人处事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中举前,范进面对胡屠户的训斥、臭骂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对胡屠户贺他的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千恩万谢,表现出一副卑怯畏缩、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的奴才相。
中举当天,他对丈人的称呼就变了(由“岳父”改为“老爹”),对于丈人的阿谀奉承也并无不安;明知张乡绅说的是假话,却曲意迎合,彼此拉拢,表现出世故圆滑的个性;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胡屠户接济,却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足见其虚伪之态。
(下面两题集中反映出范进热衷功名这一性格特点)②这篇小说描写得最精彩、最具戏剧性的地方就是范进喜极而疯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范进发疯的丑态的?【参考】一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先写昏厥,不省人事;次写疯跑,吓人一大跳;三写跌倒,一脚踹在塘里;四写疯走上集,鞋都掉了一只。
这四层逐步展开,动作(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在这4个层次中)、语言(“噫!好了!我中了!”语言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心理描写相得益彰。
二是侧面烘托:用老太太的慌衬托出范进昏厥情形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衬托范进飞跑的疯态;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
③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
如今又中了举人,于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参考】范进热衷功名,但大半辈子屡试不中,贫穷落魄,忍饥挨饿,受人辱骂,几乎到了绝望的程度。
所以一旦中举,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突然出现在眼前,意味着几十年来所过的贫困、屈辱的生活即将结束,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马上就要改变,这种强烈的思想意识的反差使范进一下子惊喜得反应不过来而发疯。
(追求愈高愈急——中毒愈深愈烈——发疯愈速愈猛,这样安排,顺理成章。
)科举失败的孔乙己的悲剧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罪恶,那么,范进的“幸运”是不是就说明了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好处呢?【参考】发疯的范进官迷心窍、丑态百出,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醒后的范进世故圆滑、与权贵周旋自如,体现了读书人的逐步堕落,亦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扭曲。
因此,《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一样,都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腐蚀知识分子的罪恶。
四.总结课文1.主题:小说通过刻画范进这个艺术典型和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思想、扭曲读书人灵魂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无情地鞭挞了黑暗的封建社会。
2.写作特色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尖锐的讽刺(讽刺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对某个特定的对象/群体起到批判、劝诫或教育的作用)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况都作了鲜明的对比。
(使用对比手法,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人、物或事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人、物或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条件下前后的对比。
对比可以有侧重,如以甲事物衬托乙事物;也可以没有侧重,在对比中挖掘出一定的主题意义。
)本文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其中尤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最为突出,这一情节的夸张描写是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的普遍心理的辛辣讽刺;其次是写胡屠户壮胆打了范进一个嘴巴,站在一边,“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了”,这是胡屠户紧张心理作祟的结果,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描写表现了胡屠户敬畏、恐惧的心理,与其前文的唾骂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讽刺效果。
②生动传神、准确洗练的语言生动传神——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其生活、教养、性格,如:现世宝、想天鹅屁吃、磕西北风准确洗练——如:啐(极端瞧不起)、扯(谄媚)、攥、舒、缩、揣(贪婪虚伪)五.知识迁移——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1.相同点人物:两人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都很可笑。
主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腐蚀知识分子的罪恶。
写作手法: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2.不同点人物性格: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中仍有善良诚恳、值得同情的一面;范进则完全是一幅丑陋不堪、令人憎恶的嘴脸。
人物结局:孔乙己受人凌辱,被打致残,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范进终于叩开科举大门,争到功名利禄。
(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爬”不上去的和“爬”上去的)写作手法:①《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选择了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范进中举》侧重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②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一览无余;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沉郁含蓄。
③《孔乙己》写了“笑”,却让人觉得悲凉;《范进中举》虽字面上少见“笑”字,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
作者感情: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鲁迅对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主题:《孔乙己》通过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嘲弄来反映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世态炎凉);《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以及他生活状况的对比,通过胡屠户、众乡邻对他态度的变化以及张乡绅的拜会来嘲讽追求功名富贵、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