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名词解释5个*4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
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
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
常用单位是居里(Ci)。
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
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
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
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
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
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异常影像:(1)双侧肾上腺清晰显影:提示生侧肾上腺髓质增生(2)单侧肾上腺清晰显影:多提示嗜铬细胞瘤,不显影侧正常(3)肾上腺以外异常显影:排除其他干扰后,可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若一侧肾上腺部位也可见明显浓聚影,则肾上腺以外的浓聚区应考虑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转移灶;对于小儿患者,如腹壁或骨骼处有异常浓聚影,应高度怀疑为神经母细胞瘤。
1、试述在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意义(1)131I通过发射的β射线,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DTC病灶,降低DTC的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2)给予去除剂量131I后进行的全身显像,常可发现诊断剂量131I全身显像未能显示的DTC病灶,这对制定病人随访和治疗的方案有重要意义。
(3)残留甲状腺组织被彻底去除后,体内无Tg的正常来源,有利于通过检测血清Tg水平的变化,对DTC的复发或转移进行诊断,当残留甲状腺组织被完全去除后,血清Tg水平的变化是DTC复发或体内存在DTC转移病灶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4)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有利于用131I显像发现DTC转移灶,同时利于用131I对转移灶的治疗。
2、131I治疗甲亢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证:(1)甲状腺呈轻度弥漫性肿大,年龄在25岁以上者;(2)抗甲状腺药治疗效果差,有药物过敏史或治疗复发者;(3)有手术禁忌,不愿手顺或手术复发者;(4)甲状腺131I的半衰期大于3天者禁忌证:(1)新近发生心肌梗死的甲亢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131I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分泌有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3)严重肾功能不全者,131I主要由肾脏排出。
3、简述18F-FDG PET 在临床肿瘤学应用中的适应症(1)肿瘤的临床分期:能检出原发病灶,且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身的累及范围,明确临床分期,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评价疗效:提供功能代谢信息,可在治疗的早期显示肿瘤组织的代谢变化而获得疗效信息。
(3)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可从不同角度提供病灶的生物学特征信息,为良恶性肿瘤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4)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残余肿瘤组织代谢率明显高于治疗后形成的纤维瘢痕或坏死组织,同时全身扫描时刻及时发现转移灶。
(5)检测复发及转移:对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灶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6)寻找原发灶(7)指导临床活检:全身扫描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选择表浅,远离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部位的高代谢病灶进行活检,容易获得正确诊断信息。
(8)指导放疗计划:可提供由一系列肿瘤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治疗靶区内放射敏感性不同的区域,即生物靶区。
4、18F-FDG肿瘤显像的原理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显像剂。
静脉注射18F-FDG后,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F-FDG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FDG,由于18F-FDG与葡萄糖的结构不同(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被18F 取代),6-PO4-18F-FDG不能被磷酸果糖激酶识别进入糖酵解途径的下一个反应过程,只能滞留在细胞内进一步代谢,而且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
在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6-PO4-18F-FDG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映体内葡萄糖利用情况。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具有高代谢的特点,尤其是糖酵解作用明显增强,因此肿瘤细胞内可积聚大量18F-FDG,而且18F具有发射正电子的特性,经PET显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分布。
5、18F-FDG PET-CT显像常见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1)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病灶:如结核、化脓性疾病、霉菌病等(2)非特异性炎性病灶:如嗜酸性肉芽肿、慢性胰腺炎、甲状腺炎、食管炎、胃炎及肠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等(3)一些良性肿瘤可不同程度摄取FDG,如垂体瘤、肾上腺腺瘤、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等(4)治疗后改变:炎症、瘢痕组织、放射性肺炎、化疗后骨髓增生或胸腺增生(5)生理性摄取与伪影假阴性:(6)肿瘤太小(7)细支气管肺泡癌、类癌、富粘液成分的肿瘤(如胃癌)、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肾脏透明细胞癌、成骨性和骨硬化性骨骼转移肿瘤等(8)近期曾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治疗、肿瘤坏死、高血糖症等6、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冠状动脉有较强的储备能力,当躯体剧烈运动时,全身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
而在冠脉狭窄时,静息状态下,动脉狭窄区的心肌仍可能维持其供血,因此,心肌显像正常或仅轻度异常,但在运动负荷的情况下,供血正常的心肌血流呈3至5倍的增加,放射性药物的摄取也随之增加,而冠脉狭窄区的心肌不能相应增加血液灌注,使病变区与正常区的心肌显像剂分布差异增大,有利于显示缺血病灶和鉴别缺血病变是可逆性还是不可逆性。
7、心肌灌注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1)显示心肌缺血:诊断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在两个(以上)不同断层方向、连续两个以上剖面出现相同室壁心肌节段性示踪剂减低或缺损。
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分级;冠心病高危人群评估;(2)急性心肌梗塞: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评估梗死范围,监测溶栓治疗,估计预后,鉴别急性胸痛。
(3)存活心肌探测:可探测出“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为治疗提供依据。
(4)心肌缺血治疗疗效观察(5)微血管性心绞痛鉴别诊断:心肌内小冠状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变化引起的心绞痛。
冠脉造影正常,运动心电图和心肌灌注显像阳性(6)其他心脏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桥对心肌供血的影响等(7)心室室壁瘤的诊断:在短轴剖面上近心尖部壁薄,示踪剂缺损,腔径大于基地。
在水平长轴剖面上,近心尖部缺损,心肌呈倒“八”字形。
8、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能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脑显像剂99m Tc-双胱乙酯、123I-安非他明,它们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随后在水解酶或者是脂解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物质或经还原型谷胱甘肽作用分解成带电荷的次级产物,不能扩散出脑细胞,从而滞留在脑组织内,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呈正比,通过观察脑内各部位放射性分布的多少,可判断rCBF的情况。
(简略版)能自由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的放射性核素脑显像剂,在脑组织中浓聚的数量与血流量呈正比,并在脑组织内稳定停留,可以用核医学仪器进行显像以获得脑血流灌注显像。
9、简述正常肾图三段名称和临床意义正常肾图由示踪剂出现段(a段)、聚集段(b段)和排泄段(c段)组成。
a段:静脉注射显像剂10S左右,肾图曲线出现急剧上升段,其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血流灌注量。
b段:继a段之后的斜行上升段,经3~5分钟达到高峰。
其上升的斜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中摄取131I-OIH的速度和量,与肾脏的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直接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即实质功能。
c段:继b段之后的下降段,一般前部下降较快,斜率与b段相近,后部较缓慢,下降的斜率代表显像剂由肾盂经输尿管排入膀胱的速度,主要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