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列有机光电材料设计、性能

系列有机光电材料设计、性能


青云博士)
N
Mg Ag AlQ 芳香二胺 ITO 玻璃
N N
AlQ3
C W Tang 等人首创的双层器件及所用的材料
开启电压: 10V 最大亮度:1000cd./m-2 效率: 1% 芳香二胺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即有机发光显示器,被誉为 “梦幻显示器”。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 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
3体异质结结构 4扩散双层异质结结构
1 单层器件结构
金属/半导体/金属(MIM)结构。在单层结构的器件中,主要依 靠两电极的功函数差或者活性层与金属电极间形成的肖特基势
垒产生的内建电场将激子分离成自由载流子。
缺点:由于活性层组分单一,载 流子复合严重;有机材料低的载 流子迁移率也导致了较大的串联 电阻,因此单层器件通常表现为 填充因子低,器件能量转换效率
穴对的生成速率加快,空穴迁移率得到很 大的提高,所得的器件性能最佳。
热退火处理
P3HT:PCBM体异质结太阳电池进行75ºC退火处理,器件效率提高了6倍以上。 Yang等利用TEM和SAED研究发现,P3HT:PCBM活性层进行热退火处理后, P3HT形成了长的纤维状晶须,限制了PCBM的扩散聚集,
材料在性质上相互补偿。例如拓宽聚合物的光谱吸收范围,提高载流子
迁移率等。从图 中可以看出,辐射到地表的太阳光绝大部分能量集中在 波长为400nm 到 1300nm 范围之间,而从 600nm 到 1300nm 波长范围的 太阳光能量分布之和约占整个太阳光能量的54%。材料在近红外区加强 吸收则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极管、太阳能电池等)
HOMO-LUMO能隙(>3.0 eV)
影响活性层形貌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 内在因素是指给受体材料本身的性质,包括分子结构、
结晶性、给受体材料间的相容性等。
2 外在因素是指器件制备过程中所有的外部因素,包括
溶剂的选择、溶液浓度、溶剂的挥发速率、给受体组分
比、后处理,加入添加剂等
内在因素
2007 年,NguyenP等研究了五种具有不同烷基侧链长度的聚噻吩(P3AT) 衍生物,分子结构的差别对P3AT:PCBM混合膜形貌的影响。P3BT,P3HT,P3OT, P3DT,P3DDT的烷基侧链分别为丁基、己基、辛基、癸基、十二烷基。图1.47给出 了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得的五种P3AT衍生物与PCBM混合膜的表面形貌。可以 看出,P3DDT:PCBM混合膜表现出明显的相分离其余四种混合膜的
有机光电材料设计、性能及应用
张海全
报告内容
1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应用背景
2 宽禁带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合成、性能
3 有机光材料薄膜结构与力学性能
1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背景
绝缘体
n PE
PP; PS
PA
掺杂后---- 导体
n
PTh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Ppy( 聚吡咯及其衍生物)
共轭有机材料应用: 1.掺杂态具有导电性质: 有机导体、透明电极、雷达吸收材料、 化学和电化学传感
聚合物给体材料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的影响因素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性层形貌。活性 层中给受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在有限的扩散长度范围内 到达给受体界面,便可分离成自由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载流子 在各自的主体相中传输至电极。如果各自的主体相不连续,会导致 载流子迁移率降低,容易引起空穴和电子复合,造成光电流损失。 这就要求活性层中给受体两相既要具有较大的接触界面,又要具有 双连续的载流子传输通道
给体与受体材料的界面),电子和空穴对便
会在界面处发生分离,生成的自由载流子在 活性层中传输,被各自的电极收集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有机活性层,阴极和
阳极。活性层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部分
活性层组分与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太阳能电池 1 单层结构
2双层异质结结构
低聚噻吩衍生物
D-A型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
理想受体材料需要具有较窄的带隙,LUMO能级至少低于活性层中给体 材料LUMO能级0.3eV,并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以保证材料吸收大 量的光子而产生的激子能够在D/A界面处发生有效的电荷转移、分离并 快速传输到阴极
主要包括富勒烯及其衍生物、苝的衍生物,D-A型小分子等。
Voc = 1.01 V,ISC = 6.3 mA/cm 2,FF = 0.44,PCE=2.84%
a) CF, b) CFCB, c) CFTO, and d) CFXY
给受体材料组分比
等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 子衍射(SAED)研究了MDMO-PPV:PCBM 混合膜的形貌特征。 图1.51 给出了不同组分比的MDMOPPV:PCBM混合膜中两相分离情况。可以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
C60
PC61BM
PC71BM
除了富勒烯衍生物外,其它一些受体材料(图1.40)由于具有易合 成、低成本、溶解性好、吸收宽、载流子迁移率较高、与特定给体 材料能级匹配等特点,也被应用于有机/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给体材料
由于受体材料主要局限于富勒烯衍生物,因此聚合物的开发需要和受体
利用混合溶剂对APFO-3:PCBM的混合膜进行微相调节(图1.50),通过选 择蒸汽压及对材料溶解度不同的氯仿(CF)、氯仿/氯苯(CFCB)、氯仿 /甲苯(CFTO)、氯仿/二甲苯溶剂(CFXY)来制备APFO-3:PCBM体异质 结器件,发现以CFCB为溶剂制备的活性层表面最平整、相分离尺度最小, 器件性能最好.
(例如电子鼻)及防腐
2.中性态具有本征半导体的特征: 发光二极管、光伏电池、场效应晶体管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及所致器件的优点
OC8H17 OC8H17 CN
H3CO
NC
n
H3CO
CN-PPV n PPV
OC8H17
n
H3CO
MEH-PPV
有机材料修饰的无限性, ------有机聚合 物半导体种类也是无限的
看出,PCBM的含量低于60%时,混合膜
为均一的薄膜,没有明显的相分离。 PCBM含量增至75%以上时,可以清楚地 观察到PCBM的聚集区(暗区域,电子散 射密度高),SAED分析表明这些PCBM聚 集区含有很多不规则取向的PCBM纳米晶。 PCBM含量为80%时,尽管MDMO-
PPV:PCBM的接触界面减小,但是电子-空
PCBM纳米晶均匀地分散在P3HT晶须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互穿网络结构。器
件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1 宽禁带有机光电材料合成、性能及应用
研究背景
R OC8H17 OC8H17 CN
n
R
PP
R R
H3CO
NC
n
H3CO
CN-PPV n PPV n n
OC8H17
PF
H3CO
MEH-PPV
(1) 有机共轭聚合物具有本征的半导体特性,可用于光电转换器(发光二
(光伏器件) 太阳能电池
1954年,Bell实验室的 工作人员研制了首个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能量转换效率 为6%左
无机半导体材料
在实验室条件下已达到了24.7% 砷化镓(GaAs)的无机半导体电池 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30%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 缺点:制造条件苛刻、生产工艺复杂、生 产成本高、非柔韧性性和不易加工等 1986年,由于C.W.Tang,第一个有 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诞生了,当时 的能量转换效率仅为1%。
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
发光层(蒽)的化学 结构
研究:60 年代 厚度:10-20μm 启动电压: 400V 外量子效率:0.03% 总之,在 上世纪 60-80年代, 有机EL徘徊在高电压,低亮度,低效 率的水平。
美国Eastman Kodak公司显示科 学与技术中心的Dr.C.W.Tang (邓
N O N Al O O
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
够显著节省电能。(维信诺公司--清华大学有机发光显示器技术成立的)
邱勇
聚合物的电致发光
研究: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Burroughs 等人报道了利用旋涂
的方法以PPV为发光层制备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的 电致发光器件成为了继无机、有机小分子之后的一个新的研究
有机/聚合物半导 体材料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 能量转换效率已接近8%
有机/聚合 物半导体材 料
优点: 制备工艺简单(湿法加工)、生产成 本低、可大面积成膜、柔性(与柔性衬底很好 结合)、质量轻 缺点:实验室条件下 获得,且电池面积小、 性能还不稳定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右图)当入射光子被有 机光活性层吸收后,生成了束缚的电子-空 穴对(激子)。激子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扩散 (5-10nm),当它们遇到具有一定势差的 界面时,(有机半导体材料与金属的界面,
低(<10-4)
双层异质结器件结构 C.W.Tang 酞靑铜(CuPc)作为给体材料,苝亚胺(PV)作为受体 材料,首次报道了D/A两组分的双层异质结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实现了激子在给体和受体材料的界面处有效的分离,能量转换效
率达到1%
存在问题:但在有机/聚合物材料中,激子的扩散长度一般为5nm-40nm,
相分离尺度很小,低于混合膜的厚度,观察不到明显的相分离。混合膜的相分离
程度随着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粗糙的P3DDT:PCBM混合膜中形成的连 续的PCBM颗粒有助于电子的传输,器件的填充因子较高.
外在因素
溶剂的选择
2001年Shaheen 等研究发现利用对PCBM 具有更好溶解性的氯苯代替甲苯来 制备MDMO-PPV:PCBM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相分离尺度由原来 的几百纳米降低到数十纳米,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也由0.9%提高到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