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8分)
阅读《水浒传》(第十七回)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5分)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
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
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
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
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
却是怎地好?”
1、三人所惊的“那件事”具体指代什么事情(10字以内)?
2、文中划线的“他”是指哪位恩人?他为何要冒生命危险搭救晁盖等人?
综合性学习(共6分)
学完《智取生辰纲》,班级进行了“读传奇《水浒》,悟英雄文字”悦读活动,请将你参与阅读活动成果展示如下:
(1)《水浒》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2)有人说“《水浒》血腥味重了、不适宜中学生读”,你怎么看这种观点?(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19~20小题。
(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9.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
20. 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颂,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
请说说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___”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___”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破深 2.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3.望 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钟”是“聚集”的意思,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割”是“分”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人生态度?
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二)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盛“是“茂盛”,指主人没有刻意经营,没有认真除草。
”稀”是“稀少”,指庄稼长势并不很好。
写出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安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以后才扛着锄头回家。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两字用得贴切,请赏析其妙处。
答:“随”是“随着”;“入”是“流入,汇入”。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气势博大,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从写法和情感方面做简要赏析。
答:从写法上看,诗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的情景。
从情感上看,诗句借故乡水有情,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石壕吏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③、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⑴有吏夜捉人()⑵请从吏夜归()⑶夜久语声绝()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④、诗题《石壕吏》,但对石起决定作用镇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3、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
“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
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分)
答: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