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01-14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01-14真题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真题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教育信息化2、翻转学习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2、简要说明媒体选择的依据3、制作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简表4、学习目标编写的注意事项三、论述题1、归纳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并阐述他们的适用范围及运用方式2、简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四、材料分析题评述所给材料中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2012年教育技术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建构主义2.经验之塔3.学习资源4.信息素养5.CAI二、简述(每题15分,共60分)1.多媒体软件开发流程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试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4.谈谈你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解三、论述:从教学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谈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四、材料分析:材料一:…………问题:评价学习目标分析材料二:…………问题:从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中的)设计方案的认识2011年一、术语解释(每个6分,共18分)1.量规2.教育技术(AECT2005定义)3.学习媒体二、简述题(每题13分,共52分)1.以媒体技术发展为主线,制作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简表2.简述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3.简述学习需要的实践意义4.简述学习设计与教学设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论述题(共30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传统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许多变化,请梳理并论述(图见课本)四、材料分析题(共50分)材料一节选自中国教育报,请仔细阅读材料,谈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意义材料一评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自1956年问世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著作,他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在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评阅意见之后,修订者与1999年对该书修订的初稿进行了修改。

修改的书名改为《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称《修订版》。

同原版相比,《修订版》的最大变化是提供了一个两维目标分类框架,后者在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原分类学。

他将认知教学目标按两个维度分类。

一个维度是知识,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原认知知识。

另一个维度是每一类知识的掌握都分为六级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修订版》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回答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你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学目标)?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结果评估)?修订的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整套理论和案值分析都是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而设计的。

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修订的分类学强调区分教学目标“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两维目标分类框架已经做了科学回答。

为了防止混淆,《修订版》特别强调目标“不是什么”。

该书第二章指出:“有些教育人士有将结果和手段混淆的倾向。

目标描述结果――希望的结果,希望的变化。

诸如阅读教科书,听老师讲课、从事实验和外出旅游等教学活动都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简言之,教学活动,如果被明智的选择和适当的运用,将导致陈述的目标实现”。

在该书的结论部分,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不能把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中区分出来,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当把重点放到教学活动上时,学生的兴趣可能更多的来自交流活动,而不是从活动中学习。

因为经验是重要的老师,必须从经验中学习”。

该书分析了教师为什么会将目标拟定为活动的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鉴于现在强调学生表现的评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现设为目标,如把“给议会写一封信”、‘实施一项实验’作为教学目标;原因之二是,活动是可以观察的,便于老师对单元教学进程进行评估;原因之三是,有些教师深信教学活动(如经验)有自身的价值,所以认为活动与目标二者之间并与二致。

尽管有这些误解,该书最后指出:‘我们往往不适当的强调‘教-学’,活动(手段)的成功,而不是学生学习(目的)的成功。

’‘碰到一项活动,教师只须一个基本问题:‘我期望学生去参加(或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到了什么?’’,‘简言之,如果你知道了要去何处,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到达那里。

’对于‘如何去那里问题的回答,《修订版》强调用分类表指导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

《修订版》反对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相混淆,这并不是不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内心体验。

相反,由于有目标分类学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会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修订版》说:“与教学问题相关的结论有两个。

第一,特定的知识类型有规律伴随特定的认知过程。

特别是记忆和事实性知识、理解和概念性知识以及运用程序性知识,他们往往相互联系在一起,知晓这些规律进行教学,能使老师们更好的备课并更有效的授课。

第二,如果不能把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中区分开来,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教授往往强调策略,而且通常是强调自我调解。

另外,反省认知知识的发展形成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期,而通常不止一个教程或者一个学期。

”材料二是关于影响教学行为诸因素的内容分析,请指出它应用的是哪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并尝试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展开分析(20分)“影响教学行为的诸因素”分析(图解法)2010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15分)1、量规2、教育技术3、教育信息素养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4、简述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5、画出“戴尔经验之塔”,并简述其理论要点。

6、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7、简梳理你本人所掌握的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和相关技能。

三、材料分析(共25分)8、本案例节选自教学片段案例------《尊重与引领》,请对潘玉婷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予以评价,并说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

四、设计题(每题25分,共50分)9、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一个课程,撰写一个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应包括:简要说明;设计思路;平台的主要模块;平台的功能和特色。

10、任意选择《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一个章节,用三维目标方式编写一份学习目标。

2009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简述题(每题13分,共52分)1.简要分析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2.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说明3.简述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4.简要分析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二、论述题(共25分)5.谈谈你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认识三、材料分析题(共19分)6.以下是一位大学教师编写的关于《中国人的心理》课程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请结合该方案,论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四、设计题(每题27分,共54分)7.请选取《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的某一内容,用Webquest模板(前言、情境、任务、过程、结果和评价)设计网络探究学习8.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撰写一个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应包括:简要说明(所属学科、使用对象、教学时数、拟解决的教学问题等);知识内容结构;设计思路;软件结构和主要模块;课件功能与特色2008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5分)1.信息素养2.认知策略3.经验之塔4.教育信息资源5.学习风格6.先行组织者7.前端分析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8.简要分析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9.简述学习媒体的特性,结合具体媒体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10.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作用11.简述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综合题(共25分)12.谈谈你对中、美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及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3.本案例选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认识生肖》,请予以评价14.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模板,请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2007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解释下列术语(每个5分,共25分)1.教育信息化2.教学媒体3.学习资源4.学习测量与评价5.学习环境二、问答题(共60分)6.简述教学策略的结构,并说明其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5分)7.用图表的形式说明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与功能(15分)8.指出成分显示理论与加涅“九阶段教学”策略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5分)9.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15分)三、简述题(共30分)10.试论述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30分)四、材料题(共35分)11.请指出上例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成功与不足之处(17分)12.请指出上例目标编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18分)2006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解释下列术语(每个4分,共20分)1.流媒体2.发现学习3.知识管理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初始能力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6.教学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图解分析法、A 、B 、 C和D 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

7.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E 、F和G 。

8.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H 、I 和J 三大类9.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K 和L 的联系。

三、问答题(共48分)10.简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8分)11.简述学者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上存在的几种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10分)12.简述AECT 94定义与AECT 04定义的区别和联系(10分)13.用图解分析法画出网络教学评价模型(12分)14.简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大教学事件)(8分)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5.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由此分析我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16.美国学者Cuban与1986年研究发现,每当新技术出来时,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总会进入一个怪圈:欢喜(exhilaration)、科学地可靠(scientific credibility)、失望(disappointment)、埋怨教师(teacher-bashing)。

互联网能逃脱这个怪圈吗?为什么?请结合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请谈谈自己的认识五、材料题(18分)17.以下是两个教学目标编写实例,请指出以上两个实例各采用的是哪种类型的编写方法,并分别指出各子教学目标所属的领域及目标层次等级2005年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一、解释下列术语(30分)1.ITS2.A TI研究3.学习媒体4.信息素养5.知识管理6.教育信息化二、简述题(共55分)1.简述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2.简述基于项目学习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异同3.简述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观的基本内容4.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5.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强调以“学”为中心,那么师生的角色、任务、教学活动会发生哪些改变?三、论述题(20分)“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试论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四、设计题(25分)假如你是教师,你对《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设计五、案例分体题(20分)这份材料节选于《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9期,请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和教学过程控制等方面给予评价2004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一、用自己的话解释些列术语(每题5分,共30分)1.EPSS2.学习资源3.学习过程4.现代远程教育5.教学系统开发6.教学设计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协作学习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协作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把学习者协作学习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分组、进行学习和最后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