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规范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规范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总规范SJ 20722-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总规范SJ 20722-1998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emperature transducersfor thermal resistance1范围1.1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军用温度传感器的通用要求、质量保证规定、试验方法和包装、贮存、运输要求。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其它温度传感器亦可参照采用。

1.3分类按金属热电阻的种类划分如下:a.铂电阻;b.铜电阻;c.镍电阻;d.合金电阻;e.其它。

2引用文件GB 191一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7665—87传感器通用术语GB 7666—87传感器命名方法及代号GJB 145A一93封存包装通则GJB 150.1—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总则GJB 150.3—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高温试验GJB 150.4—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低温试验GJB 150.5—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温度冲击试验GJB 150.9- 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湿热试验GJB 150.10-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霉菌试验GJB 150.11—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盐雾试验GJB 150.16—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振动试验GJB 150.18—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冲击试验GJB 150.20—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飞机炮振试验GJB 179A—96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及表GJB 2712—96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计量确认体系JJG 1007—8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3要求3.1详细规范传感器的个性要求应符合本规范和相应详细规范的规定。

如果本规范的要求和详细规范的要求相抵触,应以详细规范为准。

3.2合格鉴定按本规范提交的传感器应是经鉴定合格或定婆}批准的产品。

3.3材料应使用能使传感器满足本规范性能要求的材料,并在详细规范中规定要求。

3.3.1金属传感器所用的金属材料应能耐腐蚀。

3.3.2非金属各种非金属材料在本规范规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时,不应危害人员的健康。

3.4设计和结构传感器的设计、结构和物理尺寸应符合规定(见3.1)。

3.5测温范围传感器的测温范围应符合规定(见3.1)。

3.6允差(或准确度)当按4.6.2规定进行试验时,传感器的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7绝缘电组当按4.6.3规定进行试验时,传感器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各引出端与壳体或保护装置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1OOV DC)。

3.8热响应时间(适用时)当按4.6.4规定进行试验时,传感器的热响应时间应符合规定(见3.1)。

3.9自热(适用时)当按4.6.5规定进行试验时,传感器产生不超过0.30℃自热温升的最大耗散功率值应符合规定(见3.1)。

3.10高温当按4.6.6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1低温当按4.6.7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2温度冲击当按4.6.8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3湿热当按4.6.9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1OOV DC)。

3.14霉菌(适用时)当按4.6.10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5盐雾(适用时)当按4.6.11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6振动当按4.6.12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7飞机炮振(适用时)当传感器安装在以炮口为圆心,半径在2m的范围以内应做炮振试验。

当按4.6.13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8冲击当按4.6.14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19工作寿命当按4.6.15规定进行试验后,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传感器允差(或准确度)应符合规定(见3.1)。

3.20质量传感器的质量应符合规定(见3.1)。

3.21标志传感器外壳上应按下列顺序标志。

a.型号规格;b.出厂编号;c.测温范围或量程;d.产品名称;e.制造单位名称或商标;f.制造日期;g.检验日期、检验员代号;h.详细规范号;i.符合本规范的传感器应标志“J”;j.防爆传感器应有防爆标志、等级及合格证编号。

如可注标志的空间不够时,允许标在包装上。

3.22外观质量传感器的外观应无可见损伤;标志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

4质量保证规定4.1检验责任除非合同或订单上另有规定,承制方应负责完成本规范规定的所有检验。

除合同或订单上另有规定外,承制方可以使用自己的或任何其它适合完成本规范规定检验要求的设备,但有关鉴定机构不许可的除外。

必要时,订购方或鉴定机构有权对本规范规定的任一检验项目进行检查.以确保供货和服务符合规定要求。

4.1.1合格责任所有传感器必须符合本规范第3章和第5章的全部要求。

本规范中规定的检验应成为承制方的整个检验体系或质量保证大纲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合同中包括本规范未规定的检验要求,承制方还应保证提衮验收的传感器符合合同要求。

质量一致性检验抽样不允许提交明知有缺陷的传感器,也不能要求订购方接收有缺陷的传感器。

4.1.2试验设备和检验装置承制方应建立和维持具有足够精度、质量和数量的试验设备、测量设备和检验装置,以便进行所要求的检验。

同时承制方还应按CJB 2712建立和维持其计量校准系统,以控制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精度。

4.2检验分类本规范规定的检验分为:a.鉴定检验(见4.4);b.质量一致性检验(见4.5)。

4.3检验条件除非另有规定,所有检验应在CJB 150.1规定的试验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

4.4鉴定检验鉴定检验应在鉴定机构认可的试验室进行,所用样品应是在生产中通常使用的设备和工艺所生产的产品。

4.4.1样品数除有特殊要求外,通常应不少于3只。

4.4.2检验程序样品应按表l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鉴定检验。

表I鉴定检验4.4.3失效如有任一样品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时,则鉴定检验失效,不能给予鉴定批准。

4.4.4鉴定合格资格的保持产品为保持鉴定合格资格,承制方应每隔12个月向鉴定机构提交一份质量一致性检验报告摘要,该报告摘要应在每12个月周期结束后的30天内提交,以作为保持鉴定合格资格的依据。

鉴定机构应规定起始报告日期。

报告中应包括如下内容:a.已进行的A组和B组逐批检验的试验结果摘要,至少应表明合格批数,不合格批数和不合格品所在的组。

所有返修批的试验结果应加以标志并说明原因;b.已进行的C组和D组周期检验的试验结果摘要,应包括失效数量和失效模式。

该摘要应包括在12个月内所进行和完成的全部周期检验的试验结果。

如果试验结果摘要表明产品不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未采取鉴定机构认可的纠正措施,则将导致该不合格产品从鉴定合格产品目录中被撤销。

在每l2个月周期结束后的60天内未能提交报告。

则可能丧失产品的鉴定合格资格。

除定期提交检验数据外,在12个月周期内的任何时间,一旦检验数据表明满足本规范要求的鉴定合格产品失效时,承制方应立即报告鉴定机构。

如果在报告周期内未生产时,应提交一份报告以证明该承制方仍具有生产这种产品所必需的能力和设备。

如果相继两个报告周期内仍未生产,根据鉴定机构的决定,可以要求承制方提供产品按鉴定检验要求进行检验,并说明未生产的原因。

4.5质量一致性检验4.5.1逐批检验传感器的逐批检验应由A组和B组检验组成。

逐批检验即为产品的交货检验。

4.5.1.1检验批一个检验批应由在基本相同条件下生产的并同时提交检验的相同型号的所有产品组成。

4.5.1.2 A组检验A组检验按表2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表2 A组检验A组检验采用l00%检查。

若某一产品有任意一项未达到要求,则判该产品不合格,并予以剔除。

其不合格品率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

4.5.1.3 B组检验B组检验按表3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表3 B组检验4.5.1.3.1抽样方案除非另有规定,B组检验的样品应从已通过A组检验并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并按GJB 179A中的一般检查水平Ⅱ的一次正常抽样方案进行,可按受质量水平(AQL)为2.5。

4.5.1.3.2拒收批如果一个检验批被拒收,承制方可以返修该批产品以纠正其缺陷或剔除有缺陷的产品,并重新提交进行复检。

重新提交批应采用加严检查进行检验。

这种批应与新的批区分开来,并清楚地标明为复验批。

4.5.1.3.3样品的处理如果检验批被接收,则已通过B组检验并仍在规定要求范围之内的样品可以按合同或订单交货。

4.5.2周期检验周期检验应由C组和D组检验组成。

已通过A组和B组检验的产品,不应推迟至周期检验得到结果后交货,如果周期检验结果表明不合格,则应按4.5.2.1.4处理。

4.5.2.1 C组检验C组检验按表4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表4 C组检验4.5.2.1.1抽样方案C组检验应在已通过A组和B组检验合格的各检验批中所抽取的样品上进行检验,其样品数一般不少于6只,其中3只进行表4序号10的试验,其余3只进行表4的其他试验。

对于连续批生产,每年应进行一次。

4.5.2.1.2失效若某一样品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未达到要求,则判C组检验失效。

4.5.2.1.3样品的处理已经受过C组检验的样品不应按合同或订单交货。

4.5.2.1.4不合格如果样品未通过C组检验,承制方应向鉴定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失效情况,并根据不合格的原因,对材料或工艺或对两者采取纠正措施,而且认为适当时,对用基本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制造的,以及认为经受相同失效的,可以修复的全部产品采取纠正措施。

在采取鉴定机构认可的纠正措施之前应暂停产品的验收和交货。

在采取纠正措施之后,应对追加的样品重新进行C组检验(由鉴定机构决定进行全部项目的检验或进行原来样品失效项目的检验)。

同时,可以重新开始A组和B组检验,但在C组复验表明纠正措施是成功的之前,不得进行最后的验收和交货。

若复验后仍然失效,则应将有关失效的资料提供给鉴定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

4.5.3封存和包装检验传感器的封存和包装应100%进行检验并符合第5章的规定。

4.6检验方法4.6.1外观与机械检查4.6.1.1外形及安装尺寸用游标卡尺检查传感器的外形及安装尺寸,应符合3.4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