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届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334套)

届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334套)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4.1.17校对人:张兆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

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

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

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

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

《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

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

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

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

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

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

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

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

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

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

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

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

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

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

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在位二年逊位,薨。

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唱:通“倡”,倡导B.心内忧之,而未有缘缘:缘分C.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委:托付D.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禽:通“擒”,活捉,擒拿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晔胆略和才干的一组是()(3分)①才力过人,一方所惮②自引取佩刀斫杀宝③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④若军必出,祸今至矣⑤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⑥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刘勋说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刘勋,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因不听刘晔的劝告而最终穷迫得依附他人,青年刘晔高超的智略跃然纸上。

D.庐江郡内有山贼陈策,依凭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

(4分)(2)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注释】:①作者在千里行舟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庐山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

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8.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

(5分)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陋室铭》(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李培俊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

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

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

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

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

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

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

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

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

”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

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

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

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

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

“师傅!我……”“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

”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

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

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

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

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

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

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

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