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 146经一次α衰变后成为N 147B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的能量增大C .温度升高能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 .核反应方程应遵循质子数和中子数守恒14.一铁架台放于水平地面上,其上有一轻质细线悬挂一小球,开始时细线竖直,现将水平力F 作用于小球上,使其缓慢地由实线位置运动到虚线位置,铁架台始终保持静止,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平拉力F 是恒力B .铁架台对地面的压力一定不变C .铁架台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不变D .铁架台对地面的摩擦力始终为零15.甲、乙为两颗地球卫星,其中甲为地球同步卫星,乙的运行高度低于甲的运行高度,两卫星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乙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B . 甲的运行周期小于乙的周期C .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D .甲有可能经过北极的正上方 16.如图,一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以一定的速率从a 点对准圆心射人一圆形匀强磁场,恰好从b 点射出.若增大粒子射入磁场的速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该粒子带正电B .从bc 间射出C .从ab 间射出D .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不变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正确,只选一项且正确得3分)17.对悬挂在空中密闭的气球从早晨到中午过程(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描 述中正确的是 A .气球内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 B .气球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不变、压强减小C .气球内的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单位体积内的分子增加,单位面积的碰撞频率增加D .气球内的气体虽然分子数不变,但分子对器壁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碰撞时的作用力增大18.如图所示,小船自A 点渡河,到达正对岸B 点,下列措施可能满足要求的是 A .航行方向不变,船速变大 B .航行方向不变,船速变小C .船速不变,减小船与上游河岸的夹角aD .船速不变,增大船与上游河岸的夹角a19.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220V ,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保持输入电压F αB Ah 1h 4h 3 h 2u 1不变,当滑动接头P 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某次检测得到用户电压u 2随时间t 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以下正确的是A .2u =190sin100πt(V)B .2u =1902sin100πt(V)C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220V ,应将P 适当下移D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220V ,应将P 适当上移 20.我国“蛟龙号”在某次试验时,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最后返回水面的10min内全过程的深度曲线(a )和速度图像(b ),则正确的有A .(a )图中h 3代表本次下潜最大深度为360mB .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0.025m/s 2C .潜水员感到失重体验发生在0-1min 和8-10min 内D .整个潜水器在8-10min 时间段内机械能守恒21.一电荷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其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t a 和t b 是电荷在电场中a 、b 两点运动的时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b 两点处电场强度a b E E =B .a 、b 两点处电场强度a b E E >C .粒子从a 运动到b 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D .a 、b 两点电势a b φφ>三.实验与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
) 34.(1)利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外力做功与小球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从开始自由下落至光电门, 某同学实验如下:甲 A .用天平测定小球的质量为0.10kg .B .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如上图乙所示.C .用直尺测出电磁铁下端到光电门的距离为81.6cm .(光电门处可看成一几何点)D .电磁铁先通电,让小球吸在电磁铁下端.E .让电磁铁断电,小球自由下落.F .在小球经过光电门时间内,计时装置记下小球经过光电门所用时间为3.00×10-3s . 回答下列问题:(取g=10m/s 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小球的直径为 cm . 甲乙○2小球经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为 m/s ,其对应的动能为 J . ○3 在本实验中小球重力做功应该取下落的高度为 cm , 其对应的重力做功为 J . ○4 试根据以上的数据得出本实验的结论: .(2) 一个额定功率为0.1W 的电阻R x ,其阻值不详,有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测量该电阻.a) 第一组同学先用欧姆表粗测其阻值,其结果如图所示,该组同学还备有以下器材:A .电流表,量程0~500μA ,内阻约150ΩB .电流表,量程0~10mA ,内阻约10ΩC .电压表,量程0~3V ,内阻约5kΩD .电压表,量程0~15V ,内阻约10kΩE .干电池两节,每节电动势为1.5VF .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12V ,额定电流1AG .滑动变阻器,0~50Ω,0.5AH .开关一只,导线若干试帮助该组同学选择合适的器材及适当的电路,较精确地测量R x . ① 欧姆表测得的R x 约为 Ω.② 电流表应该选择 ,电压表应该选择 ,电源应该选择 .(选填字母代号即可) ③ 请在下图中选择合适的电路图测量该电阻R x ,要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从零开始 .b) 第二组同学选择合适的器材后,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将开关S 2接2,闭合开关S 1,调节滑动变阻器R P 和R W ,使电表读数接近满量程,但不超过量程,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 1、I 1.第二步:将开关S 2接1,记录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U 2、I 2. ① 由以上记录的数据计算出被测电阻R x 的表达式为R x = . ② 简要分析此实验方案为何能避免因电表内阻而引起的实验误差. 35.(18分)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均为m 的木板A 、B 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为d .一质量为2m 、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 置于A 板的左端.C 与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 0.2,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给C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F =mg 52(g 为重力加速度)的恒力,结果木板A 与C 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加速直到与木板B 发生碰撞.假定木板A 、B 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粘连在一起. (1)求木板A 、B 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2)要使C 最终滑至木板B 上且不脱离木板,每块木板的长度l 应满足什么条件?D C B A36.(18分)如图所示,足够大的平行挡板A 1、A 2竖直放置,间距6L .两板间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区域Ⅰ和Ⅱ,以水平面MN 为理想分界面,Ⅰ区的磁感应强度为B 0,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A 1、A 2上各有位置正对的小孔S 1、S 2,两孔与分界面MN 的距离均为L .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粒子经宽度为d 的匀强电场有静止加速后,沿水平方向从S 1进入Ⅰ区,并直接偏转到MN 上的P 点,再进入Ⅱ区,P 点与A 1板的距离是L 的k 倍,不计重力,碰到挡板的粒子不予考虑. (1)若k =1,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2)若2<k <3,且粒子沿水平方向从S 2射出,求出粒子在磁场中的速度大小v 与k 的关系式和Ⅱ区的磁感应强度B 与k 的关系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m +q34.(1)○1 1.20 ○2 4.00 0.800 ○3 81.0 0.810○4在误差范围内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量相等 (2)a) ① 1000(或1.0×103;1k) ② B D F ③ Bb) ①11I U -22I U ② 11I U =R A +R P +R x , 22I U=R A +R P , 两式相减,消去了R A 、R P ,避免了因电流表而引起的测量误差.35.(1)设木板A 碰B 前的速度为v 1,碰后的速度为v 2A 与C 一起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①(2分)A 、B 两木板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1)(v m m mv += ②(2分)将F =mg 52代入可解得木板A 、B 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152gdv = ③(2分) (2)碰撞结束后,C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mg mg f ==⋅=4.02μ ④(2分)因此C 保持匀速而A 、B 做匀加速运动,直到三个物体达到共同速度v 1 设碰撞结束后到三个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经过的时间为t ,对木板有 ma f 2= ⑤(2分) at v v +=21 ⑥(2分) 这一过程C 与A 、B 发生的相对位移为 t v v t v x )(21121+-=∆ ⑦(2分) 联立解得6dx =∆ ⑧(2分) C 最终滑至木板B 上且不脱离木板,则有 l x l 2≤∆≤ 解得每块木板的长度l 应满足612dl d ≤≤ ⑨(2分) (注:结论中的不等式没有含等号同样得分)36.(18分)解:(1)粒子在电场中,由动能定理有 qEd=12mv 2 -0 ①粒子在Ⅰ区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qvB 0=m v 2r ②当k =1时,由几何关系得 r=L ③ 由①②③解得 E =qB 02L 22md④(2)由于2<k <3时,由题意可知粒子在Ⅱ区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几何关系可知 (r-L )2+(kL )2=r 2⑤ 解得r =(k 2+1)2L ⑥由②⑥解得v =(k 2+1)qB 0L2m⑦粒子在Ⅱ区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qvB =m v 2r 1⑧由对称性及几何关系可知 k (3-k )=r r 1 ⑨ 解得r 1=(3-k ) (k 2+1)2k L ⑩由⑧⑩解得 B =k(3-k ) B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