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习目标】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重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了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形成的,对今天生活具有影响的文化。

3、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3)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不能认为“一民族如果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促进这个民族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①传统文化不会主动的自发影响这个民族,需要一定的途径,也需要人主动积极的加以应对。

②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糟粕,不能说它对这个民族起到的都是积极作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

③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民族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

“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

(3)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体系构建(先建森林,后见树木)探究案体验探究(自主思考,组内交流、组间合作竞争)【探究一】有人认为,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合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应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探究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它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2)今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必须注意哪些因素的影响?【探究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古村落已经寥若晨星,还有不少成为“空心村”。

为了保护好、利用好古村落,找回那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意景象,“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活动在2012年已经启动,同时,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传承保护机制,深入挖掘古村落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对古村落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阐述传承保护古村落的依据。

练习案一、单选题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A.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2.早在远古时代,藏民族就按一定的婚姻制度组建家庭,并形成了一套相关的礼仪习俗。

吐蕃时期,藏族的婚俗礼仪便已基本定型。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藏族的婚俗礼仪在保存中,又悄然发生着变化。

而且,不同地区的藏族婚俗礼仪各具特色,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可见,藏族的婚俗文化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又把握好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区域性③会对藏族的家庭、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是藏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3.2013年7月28日,2013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座谈会在贵阳举行。

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在致欢迎词时说,孔学堂不只是“庙堂”,更是学堂,主要功能是讲学、研究、培训;建设孔学堂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复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②传统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③顺应时代变迁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④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革故鼎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

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

这表明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5.作为“百戏之祖”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已有2 000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木偶戏和皮影戏,2013年7月,为期10天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山东东营举办。

之所以重视传承和发展木偶戏和皮影戏,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6.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印度文化中和谐包容、精神超然、希冀未来的人生理念,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刚健自强、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深层问题和妥善应对各种挑战,都具有重要启示。

可见①中印应该相互吸纳彼此的传统文化②中印文化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精华部分③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④中印文明交融互鉴将焕发新的时代活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

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8.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网游正在世界各地唱响“中国好声音”。

对网游企业而言,应该深入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把中国元素用更加丰富的技术表达出来,让中国文化借着这个新载体传播得更远。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科技进步使文化民族性加强②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发展③科技进步引领文化发展走向④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我国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度。

回答9~10题。

9.我国古代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

然而也有“重人伦、轻物理”、注重死记硬背等错误主张。

可见①传统文化是制约我们价值取向的历史包袱②我们要用现代教育思想取代古代教育思想③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我们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十八大要求“办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在幼儿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③使幼儿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文化财富④可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