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乾隆的故事(3)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

颙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

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

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

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

一是仍住在养心殿。

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

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

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

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

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

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

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

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

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

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

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

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

圣上可怜你们身在蛮荒之地,不懂得天朝礼制,也就不责怪你们了。

于是一方面赐二使臣筵宴和一些赏赐,以尽怀柔之意,一方面则修书给英国国王,说英政府向天朝提的所有条件一律不答应,把诏书交给使臣捎回,就把这两个人打发走了。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称自己统治期间"国家的正统宏大、疆域的幅员辽阔、臣子的恭顺敬服、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人可比"。

他还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等。

这"十全武功"分别是:
两平准噶尔,征讨回部,横扫大小金川为二,平定台湾,降缅甸、征安南,二次受廓尔喀降,合计为十。

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到嘉庆时期终于爆发: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

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

在倦勤斋内放置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