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1分1、顾炎武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A10 B17 C25 D30A2、段玉裁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A10 B17 C28 D30 B3、黄侃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A10 B17 C28 D30 C4、下列字母中属于牙音的是…………………………………………………………()A溪 B船 C从 D晓A5、下列字母中属于唇音的是…………………………………………………………()A见 B章 C非 D并C D6、下列字母中属于舌音的是…………………………………………………………()A端 B昌 C书 D精ABC7、下列字母中属于齿音的是…………………………………………………………()A心 B崇 C清 D日ABC8、下列字母中属于喉音的是…………………………………………………………()A端 B帮 C影 D邪C9、下列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A群 B精 C来 D匣C10、下列字母中属于半齿音的是………………………………………………………()A定 B晓 C来 D日D11、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帮滂并明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非敷奉微 D精清从心C12、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娘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帮滂并明 D精清从心B13、“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说这句话的是()A王念孙 B王引之 C顾炎武 D王力B14、东汉时期为三礼作注解的学者是………………………………………………()A毛亨 B马融 C郑玄 D孔安国C15、唐代出现的新的注解形式是……………………………………………………()A笺 B疏 C正义 D集解BC16、郑玄《毛诗笺》的主要内容是…………………………………………………()A补充毛传 B订正毛传 C阐明毛传隐晦的地方 D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ABCD17、区别同义词的差别并且被释词放在后面的注解术语是………………………()A曰 B之言 C谓 D谓之AD18、以具体释抽象并且被释词放在前面的术语是…………………………………()A曰 B为 C谓之 D谓D19、用来声训的术语是………………………………………………………………()A之言 B之为言 C如字 D衍文AB20、为《史记》作注解的学者有……………………………………………………()A李善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松之BC21、唐代李善与五臣所注解的作品是………………………………………………()A《诗经》 B《楚辞》 C《玉台新咏》 D《文选》D22、南朝裴松之所注解的史书是…………………………………………………()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后汉书》C23、以注明典故的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作品是…………………………………()A萧统《文选注》 B李善《文选注》 C裴松之《三国志注》 D郑玄《毛诗笺》B24、侧重阐明哲学思想的注解作品是……………………………………………()精选文档25、可以用来注音的术语有………………………………………………………()A读若 B读如 C如字 D读为ABC26、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A《大学章句》 B《孟子章句》 C《诗集传》 D《论语集注》AD27、清代王念孙所作的读书札记是………………………………………………()A《读书杂志》 B《经义述闻》 C《古书疑义举例》 D《经传释词》A28、《论语正义》的作者是…………………………………………………………()A陈奂 B刘宝楠 C焦循 D王先谦B29、《孟子正义》的作者是…………………………………………………………()A陈奂 B刘宝楠 C焦循 D王先谦C30、《毛诗传笺通释》的作者是……………………………………………………()A陈奂 B刘宝楠 C马瑞辰 D王先谦C31、《庄子集解》的作者是…………………………………………………………()A陈奂 B刘宝楠 C马瑞辰 D王先谦D32、《庄子集释》的作者是…………………………………………………………()A陈奂 B刘宝楠 C郭庆藩 D王先谦C33、用来表示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A衍文 B脱文 C错字 D错简A34、用来表示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A衍文 B脱文 C错字 D错简B35、下列作品中没有《经典释文》注音的是……………………………………()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孟子》D36、“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3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3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39、“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40、“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41、“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42、“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代称 D迂回A43、下列句子使用了稽古的修辞手法的是…………………………………………()A昔者玉人献寳,楚王诛之。
B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
C是以箕子徉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D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
ACD44、下列句子使用了稽古的修辞手法的是…………………………………………()A时乎时,不再来。
B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C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
D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CD45、“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借用 D代称B46、“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借用 D代称B47、“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借用 D代称B48、“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稽古 B引经 C借用 D代称B二、填空题每题1分1、《诗经》押韵最主要的格式是、。
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语音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诗经》语音与现代差别很大,明代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
陈第3、清代古音学家在古韵分部方面作了很多工作,顾炎武分古韵部,段玉裁分部,江有诰分部,黄侃分部。
10 17 21 284、王力分《诗经》时代韵部为部,《楚辞》时代部,差别在于部问题。
29 30 冬5、三十六字母代表了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唐宋6、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是指。
见溪群疑7、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是指。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是指。
影晓匣喻9、三十六字母中的半舌音是指。
来10、三十六字母中的半齿音是指。
日11、假借字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即、。
本有其字本无其字12、大量注解古籍的工作开始于代。
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都作过注解。
汉郑玄13、《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收录的是魏、的注、唐正义、唐注音。
王弼韩康伯孔颖达陆德明14、《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收录的是汉注、唐正义、唐注音。
孔安国孔颖达陆德明15、《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的是汉传、汉笺、唐正义、唐注音。
毛亨郑玄孔颖达陆德明16、《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正义》收录的是晋注、唐正义、唐注音。
杜预孔颖达陆德明17、《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收录的是汉注、唐正义、唐注音。
郑玄孔颖达陆德明18、《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疏》收录的是魏集解、宋疏。
唐注音。
何晏邢昺陆德明19、《十三经注疏》本《尔雅注疏》收录的是晋注、宋疏、唐注音。
郭璞邢昺陆德明20、《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收录的是汉注、宋疏。
赵岐孙奭21、古书的注和疏原本是分开的,代以后才合成一本书。
宋22、区别同义词的差别并且被释词放在后面的注解术语是、、。
曰为谓之23、以具体释抽象并且被释词放在前面的术语是。
谓24、用来声训的术语是、。
之言之为言25、《史记》的注解在唐代有的《》、的《》。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26、萧统所编的《》在唐代有注、注。
文选李善五臣27、南朝的《三国志注》的特点是。
裴松之增补史料28、利用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时期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29、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
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30、清代王念孙所作的读书札记是《》。
读书杂志31、清代王引之所作的读书札记是《》。
经义述闻32、清代俞樾所作的读书札记是《》。
古书疑义举例33、现存较早的章句类注解著作是东汉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
赵岐楚辞章句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1、叶音:古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就是叶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同音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3、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集解:汇集各家的解释,有时还加上自己的见解,成为集解。
5、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释词放在“谓之”的后面。
不仅用来释义,还能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6、谓:使用这个术语时,被释词放在“谓”的前面。
往往是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
7、貌: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是“……的样子”的意思。
8、犹: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
9、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0、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1、《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2、如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本来的读音读。
13、《四书集注》:南宋朱熹着,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四部书。
14、衍文: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
15、脱文: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每词1分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