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附最全思考题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附最全思考题

聊城大学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姓名:元险成绩:
学号:1989 班级:
实验日期:2011-9-18
实验内容:测定套管换热器中水—水物系在常用流速范围内的总传热系数K,分析强化传热效果的途径。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 的测定方法。

3.了解流体的流量和流向不同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要完成加热或冷却任务,一般是通过换热器来实现的,即换热器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传送一定的热量以满足工艺要求。

换热器性能指标之一是传热系数K 。

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实际测定,可对换热器操作、选用、及改进提供依据。

传热系数K 值的测定可根据热量恒算式及传热速率方程式联立求解。

传热速率方程式:
Q =kS ∆t m (1)
通过换热器所传递的热量可由热量恒算式计算,即
Q =W h C ph (T 1-T 2)=W c C pc (t 2-t 1)+Q 损 (2)
若实验设备保温良好,Q 损可忽略不计,所以
Q =W h C ph (T 1-T 2)=W c C pc (t 2-t 1) (3)
式中,Q 为单位时间的传热量,W ;K 为总传热系数,W/(m 2·℃);∆t m 为传热对数平均温度差,℃;S 为传热面积(这里基于外表面积),m 2;W h ,W c 为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 ph ,C pc 为热、冷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J/(kg ·℃);T 1,T 2为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t 1,t 2为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m 为换热器两端温度差的对数平均值,即
12
1
2ln t t t t t m ∆∆∆-∆=∆
(4) 当212≤∆∆t t 时,可以用算术平均温度差(2
12t t ∆+∆)代替对数平均温度差。

由上式所计算出口的传热系数K 为测量值K 测。

传热系数的计算值K 计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S i R K λδαα11
10计
(5)
式中,α0为换热器管外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αi 为换热器管内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δ为管壁厚度,m ;λ——管壁的导热系数,W/(m 2·℃);R S 为污垢热阻,m 2·℃/W 。

当管壁和垢层的热阻可以忽略不计时,上式可简化成:
i
i i K αααααα+=+=00011
1计
(6)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1.实验流程
本实验装置为一套管换热器,采用冷水—热水系统,流程如图所示。

冷水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换热器的冷水流道,进行热交换后排入地沟。

热水槽中的水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后,由管道泵送至流量计计量,再进入换热器的热水流道,进行热交换后返回热水槽循环使用。

在冷热水进、出口处都分别装有铜电阻测量温度。

实验装置设有逆流和并流两种流程,通过换向阀门改变冷水的流向,进而测得两流体逆流或并流流动时的总传热系数。

2.主要设备仪表规格
(1)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管径d o=6mm ;换热管长度l =1.075m ;
(2)测温装置:Cu50型铜电阻配以数字温度显示仪;
(3)热水发生器:f219×6mm ,材质为不锈钢;加热器功率:1kW ,由智能程序控温仪控制并显示其中温度;
(4)流量计:LZB —15转子流量计,范围:0~160L/h ;LZB —25转子流量计,范围:0~400L/h 。

总传热系数测定装置仿真界面
四、实验步骤
1.熟悉流程、管线,检查各阀门的开启位置,熟悉各阀门的作用。

2.将热水发生器水位约维持在其高度的2/3,把换向阀门组调配为逆流。

3.打开总电源开关,通过智能程序控温仪设定加热器温度,通电加热并启动管道泵,开启热水调节阀调节热水流量为定值。

4.当热水发生器温度接近设定值时开启冷水离心泵和出口阀,调节冷水阀使冷水流量为定值。

实验过程中注意开启冷水槽上水阀勿使槽内水位下降太多。

5.待冷、热水温度稳定后,记录冷、热水的进出口温度。

6.调节冷水阀,改变冷水流量,测取6个数据。

注意,每次流量改变后,须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待有关参数都稳定后,再记录数据。

7.把换向阀门组调配为并流,调节冷水阀,改变冷水流量,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有关参数。

8.实验结束后,关闭调节阀门,关闭热水泵的电源开关并关闭冷水离心泵出口阀及离心泵,最后关闭总电源。

五、实验报告
1.整理原始数据记录表,将有关数据整理在数据处理表中。

2.列出实验结果,写出典型数据的计算过程,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

解:
(1)逆流
T 1=38.8℃,T 2=36.6℃,t 1=20.5℃,t 2=27.2℃
△t 1=T 1-t 2=38.8℃-27.2℃=11.6℃,△t 2=T 2-t 1=36.6℃-20.5℃=16.1℃ 2720.01.166.1121 ==∆∆t t ,℃逆85.132
1.166.11221=+=∆+∆=∆t t t m 并流
T 1=40.3℃,T 2=38.6℃,t 1=21.4℃,t 2=28.2℃
△t 1=T 1-t 1=40.3℃-21.4℃=18.9℃,△t 2=T 2-t 2=38.6℃-28.2℃=10.4℃ 282.10.41.91821 ==∆∆t t ,℃并5.6142
.410.918221=+=∆+∆=∆t t t m (2)热负荷 水q m2=120L/h=119.76kg/h ,c p2=4.183×103J/(kg ·℃),t 1逆=20.5℃,t 2逆=27.2℃,t 1并=21.4℃,t 2并=28.2℃
Q 逆=q m2c p2(t 2逆-t 1逆)=119.76/3600×4.183×103×(27.2-20.5)=932.335W Q 并=q m2c p2(t 2并-t 1并)=119.76/3600×4.183×103×(28.2-21.4)=946.250W
(3)A=2.016903×10-2m 2
℃)(逆逆逆·/6.73335
.8131016903.0235.393222m W t A Q k m =⨯⨯=∆=- ℃)(并并
并·/02.43254.611016903.0250.294622m W t A Q k m =⨯⨯=∆=
- 六、思考题
1.影响传热系数K 的因素有哪些?
答:传热系数的计算值K 计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S i R K λδαα11
10计
(5)
式中,α0为换热器管外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αi 为换热器管内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δ为管壁厚度,m ;λ——管壁的导热系数,W/(m 2·℃);R S 为污垢热阻,m 2·℃/W 。

2.在实验中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的稳定性?
答:换热器管外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α0、换热器管内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αi、管壁厚度δ、管壁的导热系数λ、污垢热阻R S。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如何强化传热?
答:蒸汽冷凝时的对流传热强化措施
目的:减少冷凝液膜的厚度
水平管束:减少垂直方向上管数,采用错列;
垂直板或管:开纵向沟槽,或在壁外装金属丝。

液体沸腾时的对流传热强化措施
表面粗糙化:将表面腐蚀,烧结金属粒;加表面活性剂(乙醇、丙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