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
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
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诗句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诗人在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6、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7、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8、小结: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
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
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四、拓展阅读
诗词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的历史沿革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