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课件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 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它是我国著名作 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 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乐曲的特点为旋律 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 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 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 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 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 引子:以乐队主奏开始,在热烈欢快的管弦 齐鸣及锣鼓声的陪衬下,把人们带入了春节 的喜庆气氛之中。
第一部分
• 第一主题:采用对答式的手法,节奏鲜明,音乐活 跃,十分形象的描绘了秧歌群舞的生动画面。
• 第二主题:旋律柔和明亮,由长笛和单簧管主奏, 双簧管辅奏,弦乐用拨弦的方式奏出舞蹈节奏,引 人入胜。
• 第三主题:是第二主题的加花装饰,欢快、热情、 流畅,由弦乐主奏。
第二部分
• 中速,主要采用的是陕北秧歌调,抒情优美。尤其 是双簧管的吹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
第三部分
• 第一主题的缩减再现。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春节歌舞联欢的场面,乐曲 在管乐齐奏中强结束。
春节习俗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 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 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 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 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如:扫尘、贴春联、年画、窗花、 包饺子、放鞭炮等 。
扫尘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 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 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 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谢谢观看! 2020
• “春节序曲”的乐意是描写人们在春节喜庆中扭秧 歌的情景。"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 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 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 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 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 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 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春节序曲”就是 按照这种秧歌结构谱写的,全曲除开头结尾的引 子及尾声外,其主体含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三个部分。
元日
• (宋)王安石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李焕之,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 上海国立音专从师于肖友梅。现任中国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 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 中国青年交响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 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天 风海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 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 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 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文》一书。
春节介绍
•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 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 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 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 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 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 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 春节。
• 第二乐章“情歌”:像抒情诗,乐曲开始由英国管演奏出一 首陕北情歌,像在月光如水的河边,年轻人散步谈心的情 景。
• 第三乐章“盘歌”:圆舞曲,作者根据当年延安的周末舞会 的情形,将民间风格的音乐与现代交谊舞相结合写出了这首 舞曲。
• 第四乐章“灯会”:用陕北民间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创 作而成,部分音乐表现出唢呐演奏的高超技巧。
燃鞭炮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 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 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 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 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 式。
除夕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 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 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 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 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 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 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 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 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 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相关传说
•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 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 “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 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 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 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 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 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 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 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 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 “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 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 锣鼓,年年如此。
• 《春节组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 快,描绘了人民在欢度春节时的民俗盛况的深刻体验 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 《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 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 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 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
• 《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洋为中用” 创作的典范(中国民间音调,采用西洋作曲 技法创作,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
• 1998年《春节序曲》走出国门,到维也纳演 出。用我国古老乐器编钟、云锣、唢呐等, 以它们苍劲的声音讲述着中国民乐悠远深长 的历史,这次演出在举世瞩目的音乐之都引 起轰动,这一切说明音乐是无国界的,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音乐是我们的“根 基”和“源泉”。
• 春节和年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 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以 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 二个月,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 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 “元旦”,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南 京临时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 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 初一称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把公历的元月一日 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 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
备年货
•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 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 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 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 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 备过年时穿。
贴春联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 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 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 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 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 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 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 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