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

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

试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2、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

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会公德的内容。

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义务感,无论做家事,还是做公事,都能认真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3、勤劳节俭的教育。

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4、生活能力的培养①自我判断、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要让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分析有几种解决方法,判断哪种方法是最合适的,经过自己的优选去做。

②自我规划。

引导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筛选和确立适合自己的年龄、兴趣和性格的种种目标。

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独立规划以下的事情:怎样安排每天的时间,自己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怎样听课,怎样预习、复习功课;参加什么课外活动;做点什么家务;做什么运动、玩什么游戏以及在家里、在学校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

③自我管理。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大事小事都过问、照顾,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按照自己定的规划来管理自己的思维、言行、作息、卫生、物品等。

例如,学习时,自己把握自己的注意力不溜号;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自己洗澡、剪指甲;大人有病,主动倒水、端饭。

④自我改进。

父母应该改变批评多、赞扬少,总是斥责孩子,甚至恨铁不成钢、施之以棍棒的做法,引导孩子自我改进。

这样,孩子不仅会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改进,还会把自己最新的成绩和进步作为起点,不断去超越自我。

⑤人生价值教育。

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⑦让孩子学会自我安排时间⑧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沟通技巧⑨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朋友⑩爱学习⑾有毅力⒀自控能力与情商1、让孩子知道控制自我是成熟的标志:能够很容易就控制自我、阻止自己犯错误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孔子认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2、让孩子学会着眼于远大的目标。

3、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要让孩子坚定正确的立场,学会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要在花花世界里失去自我。

4、培养孩子温和的性格:教会孩子做事不要只想自己,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自己做得是否适当,温和地对待周围的人。

5、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评价自己:让孩子用那些教给他的“可、否”观念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自觉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6、让孩子学会忍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主要的表现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发怒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损伤自己的人际关系。

7、让孩子学会冷静分析: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让他学会先分析各个方面丝丝缕缕的利害关系,再做出自己的决定,让孩子保持冷静的状态,遇事不要慌慌张张。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

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

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生存,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求,已成为永恒的话题。

那么,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呢?是知识和能力。

这就好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同时干不同的工作,但他们又是同等的重要。

如果说当具有知识和能力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社会上需求的人,同时,要不断进取,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相对于旧体制下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中,特别强调了两个基本观念,这就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他们认为:“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终身教育不仅作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到普遍重视,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研究的课题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在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每一个人“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学会认知,“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教育与社会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实质性的问题是涉及教育与社会之间、教育与学习之间、教育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从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来看,有三种普遍流行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是,教育先行。

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二是,教育预见。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三是,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

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

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有改变的必要。

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必须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当教育在为社会的目的作出贡献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教育活动的结构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教育在国家社会中自成体系,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教育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每一代。

教育又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要适应,要与社会协调发展,要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不断更新。

对教育施加压力,是为了更新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使这个结构和内容对于社会多少作出一些直接的贡献。

专家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教育改革要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目标,这一点在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

第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教育的更新,社会也会发展。

这一点对所有的社会都是正确的。

这给每一个教育者提出了必须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挑战。

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变必须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对社会有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教学很少致力于把课堂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不是传授假说,而是检验假说,不是学习定律而是寻找定律。

这种教学很难启发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直观、想象、激动与怀疑的态度。

另外,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强调知识与行为相互依赖的关系,应促使科学教学与技术教学两相结合。

但是当前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在普通教育方面,课程计划过分倾向于重视科学,而忽视技术,但是,人改变世界时总是离不开技术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个人能够生存、发展和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

这样不仅保证学生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还能够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学校的发展要围绕社会的需求,并具备超前的人才储备能力。

课程开发要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变课堂教学一直以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直观、想象、激动与怀疑的态度。

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并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

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

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

“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

抗击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环。

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缺憾教育”,告诉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把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他坚强的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坚强、勇敢、乐观、坚韧不拔,很有出息。

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都为他扫除。

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也应是生存教育问题中应有之义。

试想,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个体作为社会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丰富的大脑、多元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外,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

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

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

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

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

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

让我们记住:“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

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