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绛唇》秦观词作鉴赏

《点绛唇》秦观词作鉴赏

《点绛唇》秦观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此词当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词中借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

【原文】
点绛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创作背景】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新党”章惇上台掌权,大肆打击元祐党人,秦观先贬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贬为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又贬郴州。

这一连串打击使他陷入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

他的名词《踏莎行》(雾失楼台)就是在郴州旅舍所写。

这首《点绛唇》(桃源)大约也是贬居郴州时所写。

【赏析】
赏析一
此词当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词中借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

首二句把人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几似乎是桃源的入口。

人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

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而同时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尘缘”自是相对灵境而同时而言的,然而联系到作者的坎坷身世,可见此中另有所寄托。

此处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觉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却钩勒出一幅黄昏景象。

“千里”、“茫茫”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

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

值此迷惘之际,忽然风起茫落,只见“乱红如雨”。

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状出人情之危苦。

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

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皆是。

结句却又出人意外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不记来时路。

”只说“不记”,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因为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悲愁。

词之上片起笔寓情于景,境界清丽,接着忽而转折,情辞悲苦,下片先承上深入,浑化无迹,景色惨淡,继又景语淡出,情辞凄楚。

全词以轻柔优美的笔调开端,以景语情语的笔法收篇,写来寓情于景,情蕴意深,委曲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二
词题“桃源”,即指桃花源,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构想的理想图画。

在这个桃花源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人间尔虞我诈,赋税战乱现象,而是一个环境宁静,风景优美,人民淳朴,和平劳动,生活幸福的世界。

这就是后代失意文人所津津乐道的世外桃源世界。

秦观贬居郴州后,闻知这个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自然眷念于心。

在《踏莎行》里,早就写出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佳句,以表现他对桃源的向往和望不见的怅惘。

这首《点绛唇》词,也是写他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词一开始“醉漾”两句,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一个优美的境界,写他在郴州,借酒浇愁情状,在醉眼朦胧中,他划起了一叶小舟,向“花深处”进发。

“花深处”即指的是“桃花源”。

且是信流而行,路上,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不知不觉来到了“花深处”。

这首二句,颇似陶潜《桃花源记》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境界描写。

一种欣喜愉悦之情,蕴藏在平淡的语言之外,颇耐人寻味。

“尘缘”二句,是作者醉醒后怨恨之言。

“尘缘”,本佛教名词,《圆觉经》所谓“小尘”,即指声、色、香、味、触、法六种。

佛家以为以心攀缘六尘,遂为六尘所牵累,故谓之尘缘。

佛家认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令人产生嗜欲的根源。

人要想恢复其真性,就必须脱离“六尘”的干扰,做到六尘不染。

秦观在这里是借指人间争名夺利一类的世俗之事,悔恨自己当初不该误入仕途,以致遭今日贬谪之祸,这正是“尘缘相误”的结果。

“无计花间住”,进一步说如今身不由己,为官府羁绊。

想找一个没有尘缘干扰的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地方,也不可得。

词的开始两句,表欣喜之情,这里两句则侧重感慨失望。

这种有喜有慨,喜慨交错,词情摇曳生姿,非常感人。

词的下片,“烟水”四句,侧重景物描写。

通过各种凄凉景色,来影射词人感伤的心怀。

“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令人销魂的黄昏图画。

“烟水茫茫”分明暗写前途渺茫。

“千里斜阳暮”则暗示其处境日下。

“山无”二句,象征阻力重重,风起花落,美好事物横遭摧残。

“乱红如雨”,似化李贺“桃花乱落如红雨”意而来,原是指残春时节了。

以上四种景象合起来,便又形成烟水茫茫,斜阳千里,山峰无数风起花落,日暮穷途的浑成意境,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末句“不记来时路”。

源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写他“世外桃源不可得”的遗憾心情。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

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有《淮海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