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湖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南湖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唐山采煤塌陷地的开发利用-----------南湖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薄立杰边永丰商洪池杨连文摘要:开发利用唐山市区南部采煤塌陷地,进行整治改造。

利用其因采煤塌陷而形成的水面和广阔的塌陷地,因地制宜建造以绿色和水体为主要景观的南湖公园,改变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改造开发利用南湖公园唐山市是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曾因具有历史悠久的开滦煤矿而闻名于海内外,然而经百余年煤炭开采之后,给唐山留下了约22万亩之多的塌陷废墟地。

其中由于地面下沉严重而形成水面约2.7万亩;还有矸子山16座,占地约4500亩,这些塌陷废弃地自塌陷以来就承载着荒凉于垃圾,滋生着腐烂与污染,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恶气扑鼻。

即影响农业生产,也无法兴建建筑,多少年来一直荒芜着,不仅损害城市形象,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系统。

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唐山市委、市政府92年决定整治市区南部塌陷地,决心要一改塌陷地的旧貌,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塌陷地变废为宝,建造新的城市开放空间,使之成为可供市民利用的城市公共绿地。

自92年开始了对塌陷地的地质、地形、地貌的勘查和地域归属的调研。

先后提出了拟建森林公园、水上公园、综合性公园等规划方案,几经多方面的研讨,最后根据其地理位置,据市中心较近,且市区南部一带供市民休息、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较少,拟建综合性公园,并定名为南湖公园。

97年开始了对南湖公园建设的实施。

1、南湖公园概况:位于市中心正南,东临建设南路,北距南新道670米,东西长约1610米,南北宽约860米,总面积约为133.6公顷。

该地为开滦采煤后的塌陷地,形成了面积约为37.4公顷的水面,被称为小南湖。

作为开滦的瘗地,埋葬了大量的坟墓。

并修建了发电厂的排灰坑,震后,又修建了简易垃圾填埋场,周围居民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2.规划原则:2.1充分利用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塌陷形成的水面,突出水体特色,创造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主体的生态园林,坚持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原则。

2.2 合理布局,便于市民的利用和满足市民休憩活动的需要,创造丰富多彩使游人能充分享受自然的优美绿色空间和活动内容。

2.3 考虑塌陷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园内建筑要少而精,尽量采用轻型建筑材料。

造景采用城市森林式的造园艺术,以植物为主创造不同的绿化景观和空间,追求自然美。

3、公园的规划布局与自然现状的改造和利用:公园境内由于塌陷地性变化复杂,其中有水面,有凹凸明显的坑洼地也有较平坦地和缓坡地。

公园规划布局充分巧借因塌陷地而形成的自然现状,随机应变造园,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利用原有的山体(垃圾堆)、水体、不同的地型营造不同的园林景观和适宜的游憩活动空间,来满足市民渴望绿色和娱乐、休憩健身的需要。

3.1 园内原有垃圾堆的改造和利用:园内原有垃圾堆是震后填埋我市城市垃圾的主要填埋厂,经过十几年的垃圾填埋,形成了高20余米的垃圾山,这里蚊蝇飞舞、臭气熏天,是小南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经环保部门对空气质量检测各项指标严重超标。

按照公园的建设规划,垃圾山将建成人工假山,并进行绿化,垃圾山绿化改造的主要技术难点有两方面:一是垃圾残余渗液,二是垃圾产生的余热。

3.1.1 堆砌假山,阻挡垃圾残液:垃圾的渗液必须在垃圾封厂断流后进行绿化,垃圾山的坡面由于受雨水的冲刷,仍然有少量渗液流出,即影响植物的生长,又影响垃圾山的整体绿化效果。

为解决这个技术难点,将垃圾山设计成人工假山,在垃圾山的东侧主观赏面上,用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大块山石堆砌成南北长80余米、高近10米的假山,假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就像一座挡土墙,有效的阻挡了垃圾渗液的外溢。

在假山石旁建成了一座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角仿木古亭“云绿亭”。

将垃圾山高差过大的地段,推成缓坡状,在垃圾山西侧用好土堆成7米高的主峰、3米高的次峰,创造出富有变化的地形,打破垃圾山平坦没有生气的氛围,使假山更加接近自然。

用山石板修建了5米宽的主路,3米宽的甬路,便于游人游览观景。

3.1.2 打通气孔,疏导垃圾余热:垃圾山是简易垃圾填埋厂,大量的可燃性气体经过几年的自然排放后,仍有部分残余的气体,经测试局部地温达30℃—50℃以上,严重危害植物根部的生长发育。

垃圾山绿化前,要对垃圾山内部的余热进行疏导,在山上采用15—20米的距离(见插图1),用打机井的机械设备打10米深通气孔,在孔内安放直径为24厘米、壁厚为4厘米、每节长度为66厘米的水泥管,这种水泥管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作用,有效的疏导了山体内部的气体。

对垃圾山的表面覆土20厘米碾压,防止垃圾外漏,在此基础上,调运好土对垃圾山的表面覆土80—100厘米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

具备了绿化的条件,一九九七年按照设计,以火炬树为主、组团式配植了柳树、皂角、金银木、连翘、丁香、紫叶李等落叶乔灌木。

挖树穴时,加大树穴尺寸,在标准树穴基础上,树穴直径及深度各增加20—40厘米,树穴地部铺放一层可降解塑料布进行隔热,用耕作土回填。

取得了很好的绿化效果,时值深秋,鲜红的火炬树好象彩云,映红了南湖的水和天。

草坪分别用野牛草、冷季型草栽植,垃圾山的西坡面用8—10米的行距栽植地锦, 2000年春季,在用好土堆成的主、次峰上,栽植了白皮松和油松,长势良好,为冬季的山体增加了绿色。

通过对垃圾山的处理、景观建设,垃圾山已成为小南湖最明显的景区,登上高近30米的主峰,整个公园景色尽收眼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的残液不再渗出,垃圾产生的气体逐渐消失,会有各种植物落户垃圾山。

3.2园内原有粉煤灰场的改造和利用:粉煤灰是煤炭经高温燃烧后的残渣,是一种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粒状物,内有峰窝状结构。

其中的104公顷排灰场已经储满,为防止灰场扬尘,在灰场表面覆土20厘米,具备了绿化的基本条件。

化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呈碱性,粉煤灰中的重金属基本不超标,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与表层土壤相比,粉煤灰中缺乏全氮、速磷,极度缺乏速钾。

土壤肥力偏低,且粉煤灰的保水性较差。

因此应选择耐碱性、耐土壤瘠薄、抗旱的植物品种。

选择植物,进行排灰场的绿化:按照定向选择的要求,初步选定了乔木(胸径4—6厘米)国槐、火炬树、白蜡、柳树、紫穗槐,通过近几年的观察,紫穗槐、柽柳和火炬树在粉煤灰上表现良好,尤其是紫穗槐本身具有固氮作用,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满足自身生长元素的需求,同时,紫穗槐又是良好的经济作物,茎叶可沤制绿肥,枝条是编制包装筐的主要原材料。

因此,紫穗槐做为粉煤灰绿化的骨干树种,大面积栽植,在小南湖南侧形成了6公顷的紫穗槐林。

3.3 塌陷而形成的水体的利用和改造,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湖水生态系统和景观。

城市中具有丰富绿色和水体是城市舒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和水象征着城市的生机和文明。

园内恰有因塌陷而形成的庞大水体。

但由于城市排放的各种污水无节制的进入公园水系,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水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改造污水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对湖水进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1 修建污水沉淀池:从东门广场开始,建污水沉淀池,在原有的池塘建漫水堤,使污水漫过的同时,将一部分污物沉淀在池底,在污水的下游,再建四个类似的沉淀池,达到分级沉淀的目的。

3.3.2 隔离污水,将污水引入池塘北侧的水生植物区,过滤吸附污水:在池塘的北侧生长着部分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

在挺水植物与池塘水之间(8—10米)修建宽2米的隔离堤,将污水与池塘水分开后,移栽芦苇、香蒲,使污水通过芦苇、香蒲,巧妙的隐藏了污水,达到过滤、吸附的目的。

3.3.3 整治池塘,化零为整,建立湖水的生态系统:将用堤埝围成的几个池塘打开,使32.54公顷的水面连成一个整体的大湖面。

为防止湖岸的水土流失,对湖岸分段治理,湖的东侧用毛石护坡,其它湖岸经过削坡清理后,栽植野牛草护坡,减少了湖岸滑坡、泥土对湖水的污染。

形成较大的湖面后,一些鱼类、动物可以隐藏在湖的中心处和深水处,免遭人们的捕杀,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湖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自由生物明显增多,水鸡、沙欧和野鸭子也逐年增多,特别是野鸭子由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目前的600余只,已形成了南湖公园湖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3.4 建设湖面景观:利用原有池塘的堤埝,建设了面积为2000平米的湖心岛,岛上建有“荷雨亭”,与假山上的“云绿亭”遥相呼应,岛与堤用铁制拱桥相连。

这组景观在湖面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作为景点观赏,人们又可站在岛上,观赏湖面景色。

在湖的东侧修建水上游乐园,建了游船码头,停放手划船、脚踏船、电动船,开展水上活动。

码头的南侧建立水生植物观光园,建了1500平米的荷花池。

沿湖边栽植面积为3500平米的荷花,荷花的总面积达到了5000平米,起到了净化湖水的作用。

荷花盛开时,人们纷纷到此赏花,形成了又一个景点。

根据水面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又分别建立了垂钓园及水禽园,为市民营造了一个亲水、贴近和接触自然的生态环境。

经上述处理,减轻了污水的污染程度,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的排放标准。

湖中的水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更新,保持了湖中水体的质量。

形成了完整的湖水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为建设南部采沉区生态风景林打下了良好基础。

3.4陆地的规划、改造和利用利用采沉废弃地,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优选出生态效益高的植物品种组合,建设南部采沉区生态风景林。

废弃地的复垦和地形处理:南部采沉区除塌陷的水面、排灰场、垃圾山外,还有大面积下沉造成的废弃地,地面坑洼不平,杂草丛生。

建设生态风景林,首先要对这些废弃地进行土地复垦和地形处理,用建筑垃圾和废矸石填埋塌陷坑,调运可种植土进行覆盖,按照现有地形地貌,创造出平缓的、高低起伏、富有变化的地形。

3.4.1 利用较平坦的陆地规划为活动广场,青少年娱乐活动场,林中小憩园,以人为本,营造多形式的空间,满足各层次人们娱乐活动的需要。

如东入口广场地势平坦、临街,交通方便,面积较大。

广场上布置了各种花卉组成的花坛,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现代信息。

即装饰了街景,又为市民提供了晨练、散步、开展多种活动的场地。

而在密林中开辟的小憩园,则是自然铺装,放置些石凳,供游人小憩、纳凉、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之处。

3.4.2 利用大面积的缓坡地建设生态风景林模拟自然生态群落,依据植物共生的原理,使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实行集约经营,使其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并显示出层次、色彩的不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壤、肥力,让耐阴、喜光、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

这种植物群落将引入各类昆虫,鸟类及动物形成新的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良性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