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关键词、句特别是叠词所传达出的意境美。
2.借助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特殊的年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并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难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这篇小说写于1984年,一经发表便被刊登在了《人民文学》上,并一举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有何魅力赢得了众多人的好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白色鸟。
二、预习检测1、熟读以下字词并书空yǐlǐ chéng jù wēiruí xué yì迤逦..田塍.匆遽.葳.蕤.踅.回熠.熠发光liàng qiàng liè踉.踉跄.跄歪歪趔.趔疯疯癫癫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关键词、句特别是叠词所传达出的意境美。
2、借助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特殊的年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
四、仔细研读,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美(一)文章标题是《白色鸟》,大家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白色鸟,一边大声朗读一边想象,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标:多种方法读出白色鸟片段的美感,掌握叠词的作用)教师提问: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白色鸟?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并朗读,教师在此引领着学生一边分析叠词,一边引导学生读,同时提示学生朗读要点,包括重读、语速、语调等,并且运用音乐伴奏给学生营造朗读气氛。
(二)教师提问:文章只有这几段写了白色鸟,那么前面都写的什么内容?找找并圈点勾画出少年们都做了哪些事?交流最令你觉得快乐的事。
(目标:学会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感受少年生活的欢快,并独立运用)1、学生读相关段落并交流,教师在此一边引领着学生分析词语,一边引导学生朗读,同时提示学生朗读要点,包括语气、语调、重读及文本赏析方法的总结。
2、少年出场部分采用自主赏析。
五、借助背景,深入文本,多角度探讨主题(目标:深入探究白色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少年暗藏的命运,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一)教师引导:美丽安详的水鸟,自由自在的少年,现在我们再看题目,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性吗?学生自主概括。
(二)教师引导:当白色鸟与少年共同展现于那静谧美好的画面,连我们都陶醉其中时,却有那么一丝遗憾。
这份美好被现实的什么打破了?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插入背景资料的介绍,同时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一个悲伤的气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被批斗的对象是谁?在文中找出依据并分析。
(三)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中又描绘了美好,又隐含了现实,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在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之上,引导学生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例如:当你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时,你会怎样做?六、文章小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又况欲人乎?——老子《道德经》七、作业布置A、运用文章中出现的叠词,比如:歪歪趔趔、呢呢喃喃等写一段话。
(运用的叠词不少于5个)B、推荐观看电影《美丽人生》《白色鸟》学情分析《白色鸟》是当代作家何立伟的一篇小说作品。
小说通过描写两位天真纯朴的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的情景,歌颂了美丽、纯真的自然与人生,揭示了残酷的阶级斗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把此文放置在八年级下学期来学习,显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也不是让学生掌握何立伟当时开创性小说的写作风格。
而是更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我淡化了文体教学。
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一初二的语文学习对品析语言的方法已掌握不少,本文中运用大量的叠词及修辞手法,为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关键词、句特别是叠词所传达出的意境美。
”主要设置两个环节:(一)文章标题是《白色鸟》,大家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白色鸟,一边大声朗读一边想象,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标:多种方法读出白色鸟片段的美感,掌握叠词的作用)教师提问: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白色鸟?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并朗读,教师在此引领着学生一边分析叠词,一边引导学生读,同时提示学生朗读要点,包括重读、语速、语调等,并且运用音乐伴奏给学生营造朗读气氛。
(三)教师提问:文章只有这几段写了白色鸟,那么前面都写的什么内容?找找并圈点勾画出少年们都做了哪些事?交流最令你觉得快乐的事。
(目标:学会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感受少年生活的欢快,并独立运用)1、学生读相关段落并交流,教师在此一边引领着学生分析词语,一边引导学生朗读,同时提示学生朗读要点,包括语气、语调、重读及文本赏析方法的总结。
2、少年出场部分采用自主赏析。
本文的教授对象虽是初三学生,但由于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所以学生知识面与眼界较狭窄,对文化、历史了解甚少。
再加上本文所涉及的背景——文革“十年浩劫”,对于那个黑暗的、动乱的、扭曲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距很远,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一些,让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我仍然不准备在课前让学生们去查资料来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因为那样会让学生沉浸在那个悲哀的年代,没有胃口再去品读河滩之美、少年之乐。
基于以上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借助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特殊的年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
基于此设计了一个环节:教师插入背景资料的介绍,同时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一个悲伤的气氛。
初三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已不满足于在语文课堂上只学到一些诸如赏析语言一类文学性的东西,更渴望于通过课本能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悟。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除了肩负这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外,更应该培养学生或是教给学生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语文课堂不仅应该教知识,更应该教做人。
本文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文章以文革为背景,却丝毫没有描述十年动乱给人们带来的恐怖和痛苦等。
字里行间充斥的都是“少年与白色鸟”的种种美好。
基于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探讨主题:同学们,文章中又描绘了美好,又隐含了现实,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在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之上,引导学生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例如:当你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时,你会怎样做?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又况欲人乎?”送给学生。
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白色鸟》授课效果分析《白色鸟》这篇小说与一般的小说笔法不同,淡化了情节,运用的是一种散文的笔调,表现了一个沉重的主题。
它充满着欢快的情绪,却不乏动荡社会的沉重。
基于文章的内容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我将目标定位为: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关键词、句特别是叠词所传达出的意境美。
2.借助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特殊的年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
根据教学目标,新授课中主要设置四个环节:环节一:找白色鸟片段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多种方法读出白色鸟片段的美感,掌握叠词的作用。
为了达成目标采用了换词对比法、朗读法。
从学生的具体分析上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叠词的作用,在我出示大屏幕上的改动片段:将“雪白雪白”改为“雪白”,将“绿生生”改为“绿色”,并删去“轻轻”一词后,找学生起来分析原文好还是改动后的好,学生能准确的体味出叠词的作用——强调作用、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在关于片段的朗读上,由于使用的班级学生朗读水平较高,第一个起来朗读的学生声音温柔、甜美;第二个配乐朗读的学生声音清脆。
因此,描写白色鸟片段的美感很好的被诠释了出来。
整体来看,目标落实的较好。
环节二:寻少年生活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学会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感受少年生活的欢快,并独立运用。
为了达成目标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及多种朗读方法。
在交流少年生活的片段时,学生积极踊跃,5名学生分别交流了划水、扯霸王草、捉蛇、讲知识等情节,学生边读边赏析,学生基本都能从个别词语,例如:噗噗、狗刨式中感受到少年生活的欢快,较好的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叠词、动词)和修辞来赏析。
自主赏析少年出厂的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对于语言赏析的方法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能够抓住“格格格格、歪歪趔趔、深深浅浅、迤逦、盈满”等词语和比喻、通感的修辞进行赏析。
从授课效果来看,本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能力也有所提升,在同桌朗读两少年划水前的对话时,第二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的基础上能够抓住人物的心理去揣摩人物的语言,朗读效果明显有了很大进步。
环节三:背景介绍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关于“文革”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当时特定的历史年代有所了解,为下一步主题的挖掘做铺垫。
由于“文革”是一个较特殊的历史时期,补充的资料知只是一些关于批斗会的资料,从授课效果来看,部分学生都这段历史还是较为模糊的。
环节四:挖掘主题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深入探究白色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少年暗藏的命运,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学生在分析完课文的基础上探究主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仍然要追求美的存在。
”有的学生说道:“青少年会看到残忍的现实,但在少年的心中,纵使世界都变了样,也一定会存留着那日暖暖的太阳和那片泱泱的绿草还有那两只美丽的白色鸟和外婆永远的臂弯。
”有的学生说道:“无论现实如何,要有一颗快乐、自由的心。
”有的学生说道:“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面对,相信每天更美好。
”我为学生的发言所感动,从他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更有了自己对文章、对人生的一种理解。
《白色鸟》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何立伟的《白色鸟》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文章轻灵、飘逸、深情,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富有哲理、极有深度,但此文目的不在于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构织出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以及整个个类的悲哀;也不是让学生掌握何立伟当时开创性的小说情节淡化的写作风格。
从本册书的选文角度不难看出,这本教材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实现,必然融汇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必然会受到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影响。
文人将种种思考寄托于文字,选择最纯净的写作角度——孩子的眼光,表现主题,更能打动人。
教材内容:小说一反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写法,重在渲染传达一种感觉、氛围,是诗化的散文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