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己复礼》教学教材

《克己复礼》教学教材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 功能和政治作用。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 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 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向往周礼,推崇周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3.14)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7.5)
基本观点:主张政治有道。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 * 尊王攘夷 * 兴灭继绝 * “尊礼重信”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 * 称王称帝 * 攻城掠地 *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孔子认为“复礼”后的理想状态是怎么样的?
天下有道。 “天下无道”指什么?
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 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 姓议论政事。
三.通读课文,思考:
1.怎么理解孔子所ຫໍສະໝຸດ 的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
《克己复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 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 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 规(“仪制”)。
制定周礼的是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是周武 王的弟弟。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 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 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 治”。
感悟——
礼和乐,一个是讲秩序的,一个是讲和谐的。 没有秩序,而只讲和谐,不仅不如缘木求鱼,反 而会有危害。先讲究秩序,而后强调秩序之中的 相互尊让,才能有真正的和谐。
正如我们身处一个集体,要先有纪律的保证, 然后把这外在的约束化为自身的修养,来使得我 们的集体和谐然后向上,并在这个集体里获得快 乐。
翻译:仲弓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像会见 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像进行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 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邦国里不怨恨,在大 夫的家中也不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迟钝,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 吧。”
这是孔子提出的待人接物的基于谦敬和谨慎的
三条要求,是从“仁者爱人”的角度展开的。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 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补充字词: 自——从 盖——大概,大约 命——政令
出——发出,发布 执——执掌 庶——平民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
基本观点:“礼”是“仁”的外在形式和目的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
孔子的感叹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而言的,意在针 砭时弊。孔子不注重礼乐的外在形式,而是注重礼乐所 包含的内在文化、内在精神。礼乐不是用于摆排场、比 阔气的奢侈品,而是一种文化品格,文化象征,他们是 协调社会,化解矛盾醇厚风化的学问,是对人有所作为 的活的东西。正是这个意义上,孔子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也!(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 又“礼崩乐坏”。 基本观点——要严守秩序,不可僭越。
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 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 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 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 成。
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复礼就是保持自身的庄严诚敬,按照礼的要求
来待人接物。
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 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 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 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 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 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 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 “战胜自我”。
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
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钱穆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 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 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 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 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 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 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 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 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 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 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 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 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 表现。
孔子认为,这种仁德的获得与否,完全取决于 自己,别人是不能包办代替得了的。孔子论述了 “仁”的本相、功用和表象。如何实践“仁”,具 体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
补充: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