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8、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1、确定性预测: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2、回归分析预测9、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地域分工:指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他产品的现象。

三、简答题1、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区域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的水平与速度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能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

(三)层次性和嵌套性: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也是某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形成区域系统的层次结构。

嵌套性:同一个区域可以通过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结构相互交叉、符合就可以形成复合的嵌套结构。

(四)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与要素的变化,建立起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自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自动反应性;第二是系统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后自动恢复平衡的稳定性;第三是系统为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导致系统结构变化与重组的演化性质(五)空间性与地域性:区域系统总是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

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空间性导致地域性:不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其内部差异总是存在的。

这种差异可以是水平、速度上的差异、功能差异,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的差异、结构差异。

2、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答: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

(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

距离成本对区域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经济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由简单到复杂: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

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3、演化模式渐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是逐步展开的,缺乏中断或跳跃。

突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过程中,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进入了渐变的轨道。

4、演化机理: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的流进流出,导致系统的进化。

4、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罗斯托认为区域经济是一个普通的机体,其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六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一是传统社会。

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是起飞阶段。

即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

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行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

四是成熟阶段。

主导部门:重化工业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五是高消费阶段。

主导部门:耐用消费品工业,如家电、小汽车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第三产业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总是不平衡分布的。

而经济要素总是向条件好或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因而区域经济总是从区域内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逐渐壮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开来。

区域经济的空间运动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一、以向中心极核集聚为主的阶段。

如果中心极核为一点,如交枢纽、大的矿产资源赋存地或优良的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如果中心极核是某条线及线上的一系列的点,如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大中城市。

海岸及其主要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方式主要是点集聚。

二、以由中心极核向外扩散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的扩散方式有三种,1、指经济要素由中心极核向周边地区逐渐铺开、依次扩散的邻里扩散。

2、指经济要素不是首先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是由中心极核向下一级的中心极核扩散的等级扩散。

3.、随机扩散。

6、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内容答: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7、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答: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长期的、整体的发展要求,重在动力机制及其赖以存在条件的维护。

由于区域系统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2、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3、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5、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6、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观和法制观7、可持续发展的群众观8、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平等观9、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8、简述空间扩散过程跟方式?答: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应用的空间过程,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扩散的起始阶段、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扩散的饱和阶段。

空间扩散方式——就近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周围地区与集聚地区有相似的外部环境、联系方便等)跳跃式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越过周围地区而向其他地区扩散。

(原因:接受扩散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比较高,具备接受扩散的良好条件;接受扩散的地区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如可开发的资源、比较大的市场、优惠政策等。

外商投资大多属于此类。

)等级扩散:集聚地区的经济要素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到下地进行扩散。

(等级扩散的方式,先扩散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然后由大城市扩散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扩散到小城市,最后到乡村。

高新技术的扩散属于此类。

)随机扩散:经济要素无规律的扩散。

(原因:地区间信息不畅,集聚地区在进行扩散时,已知选择范围有限;某些社会因素[如长官意志、亲友关系]和心理因素[如个人偏好],使扩散的地区选择偏离经济合理的原则。

9、经济区及其类型?答: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类型:(一)经济类型区——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

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根据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分为:贫困区、萧条区、过密区、过疏区。

(二)部门经济区——是指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1、按经济部门不同分,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

这些部门经济区内又可以细分,如工业区可以分为原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等;农业区可以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畜牧业区、水产区等,种植业区可以分为小麦种植区、玉米种植区、大豆种植区等;2、按内部行业数量分,综合性部门经济区(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如综合农业区)、单一部门经济区(如,部门农业区);3、按层次划分,如,农业区分为农业地带、农业区、农业基地(三)综合经济区——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我国传统有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四)新型经济区1、经济特区2、经济技术开发区3、出口加工区4、保税区5、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边境经济合作区10、简述集聚经济效益实现的方式以及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答:方式:(1)生产或技术集聚——生产集聚的方式:生产规模扩大、企业间协作的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