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料峭.(xiào)孺.慕(rú)黔.首(qián)仓颉.(jié)B.滂沱.(tuó) 裙裾.(jū)蠕.动(rú) 氤氲.(yūn)C.羯.鼓(jié) 舔舐.(shì) 蓊.郁(wěnɡ)弓弦.(xuán)D.忐.忑(tǎn)充沛.(pèi) 咀嚼.(jué) 擎.天(jínɡ)解析:选B。
A.“峭”读“qiào”;C.“弦”读“xián”;D.“擎”读“qí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化中关于宇宙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我们的祖先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B.春天料料峭峭....的风一夜劲吹,皑皑的白雪竟飘飞而下,似乎又回到了寒冷的冬天。
C.谷底沟壑泛起层层绿意,刚刚还层次错落的涧溪、沟壑和山林似用画笔轻轻抹过,平展如画,托住了你,也托住了你忐忐忑忑....的心。
D.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解析:选A。
想入非非: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台湾作家、诗人余光中对李白非常景仰,他写的有关钦佩这位“谪仙人”的诗歌也不少,如《戏李白》,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
B.莺飞燕语的扬州,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花草的幽香。
C.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D.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解析:选B。
A.成分残缺,在“豪迈”后加“…的性格”;C.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D.介词赘余,去掉“在……中”。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其中衔接恰当的一项是()①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________,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②雨不但可嗅,________。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A.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②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B.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②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C.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②更可以听,可观。
听听那冷雨D.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②更可以听,可观。
听听那冷雨解析:选A。
①中,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冲着……”,“踏着……”,目的是和下文“探入”衔接;②句根据横线前“可嗅”以及选项中“听听那冷雨”可知,应为“可观,更可以听”。
答案应为A。
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地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
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
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
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了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还有气味。
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
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
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
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B.第一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C.第四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D.第八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解析:选A。
A项,“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表述错误。
6.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答:(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
应该立足文本,放回原文中,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分析,最后点明情感。
如本题第一句,抓住“迷人”“折磨人”的对应,结合下文内容“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等,劳作的辛苦,大让人又爱又恨。
第二句中“鹅黄”“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
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
“鹅黄”指的是新秧苗的颜色。
“新秧苗的颜色”怎么是悲壮的呢?悲壮包括悲伤悲凉和壮观,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是写其悲。
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
答案:(1)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表现了“我”对大地又爱又恨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2)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
(意思对即可)7.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
答:答案:①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
②多处运用了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
③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
三、语用创新8.下面是柯灵先生为《台湾散文选》作序时的一段话,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将这段话重新表述。
(60字以内)他玄想中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
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彩的火花”。
答:答案:他想象中的散文,应该是题材多样、情味多样、风格多样的,并且能用文字表达出丰富、新鲜而深刻的思想。
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一定会用文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9.改写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句式一致,本体、喻体搭配合理。
(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我常常趴在檐下听雨。
雨声轻灵,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雨声像山沟里柳阴下激石的溪水般清脆;雨声舒缓得像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
那种特别的感觉一声一声圈占了我的心,滴进我的回忆……答:答案:(示例)雨声轻灵,是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雨声清脆,是山沟里柳阴下激石的溪水;雨声舒缓,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
10.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