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
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
年度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表2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其它企业
9.02%
3.08%
87.90%
9.05%
3.18%
87.77%
10.88%
4.06%
85.06%
11.36%
3.58%
85.06%
10.66%
2.97%
86.37%
2013-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性质分析
100.00%
92.42%
92.30%
92.21% 91.74% 91.59%
91.54% 90.89%
90.76% 90.41%
90.22%
89.14% 89.10% 89.04% 88.74% 88.22% 87.98%
84.13%
82.77%
图 10 2017 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生各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8-
5、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同配合,扩展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内容,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四进四扶和就业帮扶等活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服 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同培训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 导教师能力和水平,累计培训就业指导师 524 人、创业培训师 850 人。 ●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团省委联合公开招募省级“启明星”就业指导专 家 50 名,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咨询、指导和帮扶等公益服务活动。 ●省直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做好“特岗教师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 “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 5971 个。 6、强化调度督查,规范就业工作管理。 ●改进督查指导方式方法,综合利用现场督查、网络监测、审查审核等不 同方式,督导高校就业工作。 ●省教育厅从 3 月下旬开始分阶段派出就业督查组,先后到全省多地 30 多 所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督查指导,强化就业工作推进和服务。 ●在就业报到证办理现场,指派专人严格审查高校就业数据和就业材料, 进一步规范就业工作管理。 ●实时监测高校就业数据录入情况,核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维护就业 数据的完整性、严肃性。
工学 理学 医学 管理学 法学 教育学 经济学 文学 农学 艺术学 历史学 哲学
图 3 2017 年安徽省各学科门类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分布
60000 56222
50000
40000 30000
27213
20000 10000
0
13268 13138 1180410368 9841 4542 3097 3080 454 39
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研究生 本科生 高职专科生
86.00%
85.00%
图 7 2017 年安徽省高校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
3、各学科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初次就业率 1)研究生初次就业率
100.00% 80.00% 60.00%
93.35% 91.77% 88.02% 87.85% 84.48% 76.19% 75.13% 74.29% 71.38% 71.23% 62.43% 60.24%
-2-
生就业渠道,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立足“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健
康安徽”建设,多渠道打造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供需对接交流平台, 通过不同类别的校园招聘活动,提供多种就业岗位供毕业生选择。
●全省高校举办大型就业招聘 219 场,各类校园招聘、宣讲等就业活动 16800 余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万个。
2017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 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安徽省教育厅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2017 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 33.82 万人,比上年增加 1.45 万人,就业 任务总量持续加大。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和高校紧紧围绕建 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基层就业,拓展就业渠道,举办校园就业市场,搭 建就业服务平台,以创业促就业,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扎实开展就业工作,千 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截止到 2017 年 8 月 31 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 率 89.68%,(其中研究生 86.92%,本科生 90.32%,专科生 89.33%)。高校毕业 生就业态势整体平稳。
40.00%
20.00%
0.00%
工学 医学 经济学 理学 管理学 历史学 文学 法学 教育学 农学 艺术学 哲学
图 8 2017 年安徽省研究生各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100.00% 80.00%
93.18% 91.64% 90.55% 90.09% 89.85% 89.84% 89.74% 89.18% 88.67% 88.61% 85.82% 71.79%
机关
事业 单位
企业
部队(含应 征入伍)
就业 人数
2030
29205 227162
1573
基层 项目
1326
自主 创业
1108
其它 形式就业
合计
8758 271162
表 1 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从表 2 可见,近 5 年毕业生在三大类企业就业分布差别不大,其他企业 2 吸纳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四、毕业生流向
1、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构成比率
签约就业 79.48%
升学 8.68%
出国、出境 0.81%
部队(含应征入 伍) 0.16%
基层项目 0.22%
自主创业 0.33%
待就业 10.32%
图 11 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构成比率
2、毕业生 1 就业单位性质构成状况
单位 性质
表 4 2017 年安徽省高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省内外就业分布
4、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 1 分布状况 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行业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业。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60.00%
40.00%
20.00%
0.00%
农学 工学 医学 历史学 理学 管理学 教育学 文学 艺术学 经济学 法学 哲学
图 9 2017 年安徽省本科生各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3)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一、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及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凸显毕业生就业首要位置。 ●我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上首要位 置,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强力推进。 ●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深化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统筹谋划推进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皖政〔2017〕111 号)。 ●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在原有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在定期会 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直报、统计分析、就业服务、创业服务、就业创业 绩效评价、基层服务项目衔接、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等方面,加强对接沟通协 调,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促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 ●全省高校不断深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内涵,全力做好做实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 2、拓展就业渠道,巩固校园就业招聘主体地位。 ●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围绕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 大发展战略,推进校地、校企、校所和国际交流对接合作,广泛拓展高校毕业
89.66%
89.69%
女毕业生 男毕业生
图 6 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分性别初次就业率
2、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017 年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最高,具体情况见图 7。
91.00% 90.00% 89.00% 88.00% 87.00%
90.32%
89.33%
86.92%
图 5 2017 年安徽省各学科门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分布 -6-
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分性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017 年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女生初次就业率略低于男生,具体情况见图 6。
90.00% 89.50% 89.00% 88.50% 88.00% 87.50% 87.00% 86.50% 86.00% 85.50% 85.00%
2、分性别毕业生人数
女生 175279人
51.83%
男生 162884人
48.17%
图 2 2017 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分性别毕业人数 -5-
3、各学历层次分学科毕业生人数
6000 5669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222 1968 1166 743 636 601 579 504 338 126 83
3、坚持双创教育,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凸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业引领就业,促进高质量就业,按照创新创 业教育“三全”(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路, 坚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2017 年,全省共有 3228 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有效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2017 年本专科新增专业 251 个,停招 专业 448 个。 ●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省高校累计 参赛学生人次达 76323 人次,参赛学生比例达到 6%。 ●据统计,2017 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108 人,在校生创业 1956 人,分 别带动就业 1969 人和 2992 人。 4、实施就业帮扶,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落地。 ● 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准确掌握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城乡低保家庭、助 学贷款生源、残疾人等困难毕业生基本情况。 ●健全学校、院系、辅导员三级联动帮扶机制,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一 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 聘等措施,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