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September2009V o.l32N o.5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苏晓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SU X i aojun(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1.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

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

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

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

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

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涵盖话语和社会交互等领域。

H ar der[3]认为,社会交互是语言与认知所属语境中最凸显的部分,并强调社会事实应该作为具体的本体论层次明确地纳入认知语言学的世界观。

Croft&Cr use[4:329]也认为,认知语言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的研究上,只是近来才开始关注从话语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可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G eeraerts& Cuyckens[5:15]在讨论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时把语言社会维度的研究明确地列为今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第一大方向,并强调文化环境和语言的社会交互性应该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因素。

认知语言学必须把语言的社会维度纳入具体的研究项目,探索社会认知和社会变异现象,更多地关注语言内部的变化。

3.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尽管社会维度的研究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是最薄弱的,但认知语言学家们并非从未关注过这一维度,只能说这不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流。

综观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几十年的成长足迹,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不少闪耀的璀璨之珠。

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我们根据潜在的思维模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概念化的过程。

20世纪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主要有一本论文集和两部专著。

出版于1987年、由H o lland&Qu i nn[6]主编的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文化模型 除了二位主编合写的以 文化与认知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集了14篇文章。

研究者们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分析了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诸多知识域,揭示了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重要性,探索了文化模型的本质以及在思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Lakoff[7]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道德政治:保守派所知而自由派所不知 接近批评话语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传统。

在一次采访中,当L akoff被问及是否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时做出了肯定答复,并将自己的这一著作列为第一个例子[8:43]。

Lakoff在该书中试图把认知语言学运用于理解美国当代政治和研究美国政治的核心问题。

他试图客观地研究政治背后的概念隐喻,运用隐喻模型处理不同甚至矛盾的世界观。

Pal m er[9]在同样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文化语言学理论探索 中试图对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见解进行整合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学理论。

Pa l m er认为,所有的象征符号都以意象(m i ager y)为基础。

意象包括我们头脑中呈现的各种图像和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体验。

他试图重新唤起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把意象放在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取自欧洲、澳洲、非洲、亚洲、北美和中美洲的大量个案,创新性地解决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维度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除多本论文集外还有若干专著问世。

2001年目睹了两卷本的姐妹篇论文集的问世,即由D irve n,H a wk i ns& Sandi kc i og l u[10]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一卷:理论认知途径 和由D irven,Frank&Ilie [11]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二卷:描写认知途径 。

两卷均为1999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主题分会的论文。

有关研究者认识到,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语言文化社区常规化的概念化方式总和,因此可望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大显身手。

第一卷提供了理论途径,共收文章11篇。

这些文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强调说话者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不仅仅是空间指示(dei x is)、时间指示或交互指示的锚定点(anchori ng poi nt),同时也是文化指示和意识形态指示的锚定点;认为认知语言学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哲学殊途同归;分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语言的语法系统如何给认知强加具有性别歧视的表征;以纳粹德国的语言学政治和19与20世纪比较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中对印欧家园的求索等为例说明语言学本身也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性。

第二卷运用指示中心、文化认知模型、概念隐喻、根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工具分析显性和隐性的意识形态,除三位主编合写的引言外,共收文章十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 政治意识形态 ,讨论了纳粹德国、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南非的 彩虹国 和对克林顿的弹劾等话题。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 跨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形态 ,分析了若干文化冲突。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 体制意识形态 ,探讨了因特网隐藏的意识形态、阿根廷的全球化和议会辩论语言中的侮辱性等问题。

另一本重要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认知模型:意识形态、隐喻与意义 出版于2003年,由D irve n,F rank&P tz[12]主编。

全书除三位主编合写的以 范畴、认知模型和意识形态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文章11篇,分为四个主题,即 语言变异的认知模型 、 文化/社会身份的认知模型 、 作为隐性意识形态的认知模型 和 隐性社会辩论中的认知模型 。

所收文章讨论了隐喻在诸多领域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种族歧视、政治、经济学、保健以及基因组学等。

该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语言与思维中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社会语用功能,并且明确地给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研究贴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标签。

除上述论文集外,21世纪以来至少已有四部相关专著问世。

隐喻与政治话语:关于欧洲的辩论中的类比推理 系M usolff[13]所著,出版于2004年。

M uso lff继承了Lakoff的研究传统,把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对政治话语进行基于隐喻的认知分析。

该书以英国和德国1989-2001年间对欧洲政治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透彻地分析了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政治话语背后的隐喻场景(m etaphor scenari os),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认知隐喻理论的修正。

Charteris B lack[14]的专著 政客与修辞:隐喻的劝导力 出版于2005年。

与L a ko ff一样,Charteris B lack将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试图探讨隐喻如何引导我们的兴趣并促使我们关注对影响核心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概念化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