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诉讼时效概述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显然,时效制度体现出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它为许多法律部门所适用。
在民法领域中,时效分为两种,一是取得时效(又称占有时效);二是消灭时效(有些国家的民法称为诉讼时效)前者表现为非所有人占有财产达法定时间未受所有人追索而取得该财产所有权。
后者则是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主体在法定时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即丧失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
时效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是由三个要件构成的:一是法律事实状态的存在;二是该事实状态连续存在达法定时间的过程;三是依法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权利的消灭或者取得,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权利的制度。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可见,诉讼时效是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获取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时间界限。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权利人在此时间内享有依诉讼程序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权利;二是这一权利在此时间内连续不行使即归于消灭。
(二)诉讼时效的法律特征诉讼时效作为依法得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民事法律事实,具有如下法律特点,区别于其他民事法律事实:1.诉讼时效具有严格的法律强制性。
即有关诉讼时效的民事法律规范属于强制性法律规范。
其内容(时效期间长度、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一经法律规定,当事人就必须遵守执行,当事人不得以其意思排斥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协议变更法定的诉讼时效制度的内容或者约定预先放弃时效利益等均为法律所禁止。
2.诉讼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以法定的事实状态——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的连续存在作为适用依据,不为当事人的意志所决定,故不同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
3.诉讼时效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消灭了权利人的胜诉权,故区别于以当事人取得民事权利为后果的取得时效和消灭实体为法律后果的除斥期间。
三、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的效力就是指诉讼时效届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第138条的规定,这种法律后果表现在:1.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
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消灭了权利人享有的胜诉权,即权利人丧失了获得法律强制保护的权利2.诉讼时效消灭胜诉权,而不消灭起诉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3条的规定,权利人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后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予以受理,不得以诉讼时效届满为由不予受理。
因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后才能查明诉讼时效是否届满。
当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后查明没有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则依法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权利人确有正当理由的,则依法认定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予以延长,以便保护权利人的权利。
3.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消灭实体权利,这就是说,诉讼时效届满,导致权利人的胜诉权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强制保护。
但是,权利人基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实体权利)仍然存在,所以,义务人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后自愿向权利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人仍然有权接受。
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民法通则第138条)。
而且基于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存在,义务人在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翻悔的,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持。
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实体权利本身已因其他原因而消灭的,则履行义务的义务人可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返还。
四、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关系——对违反合同约定的债务人或者侵权行为人享有的财产请求权,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法律、法规对于索赔时间和产品质量等提出异议的时间有特殊规定的,按特殊规定办理。
此外,在人身关系范围内,对各种人身权的法律保护不受时效限制。
例如,公民、法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姓名权、荣誉权、知识产权中的署名权等不受时效限制。
五、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在民事时效制度中,属于消灭时效的范畴,故区别于取得时效。
1.两者所依据的事实状态不同,根据法律规定,取得时效是以非所有人占有他人所有物的事实状态为依据。
而诉讼时效得以适用的依据则是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权的事实状态。
2.两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取得时效的法律后果是特定权利的产生,而诉讼时效的届满则引起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之权利的消灭,即胜诉权的消灭。
3.两者所适用的范围不同,取得时效是对物权而言,适用于财产所有权的产生和丧失。
诉讼时效则是对债权而言,适用于财产请求权的存在或丧失。
六、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表现在诸多方面。
1.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虽然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法律后果都表现为某种权利的消灭,但是,诉讼时效所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胜诉权,而除斥期间则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2.两者的期间不同,虽然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都以一定事实状态存续一定时间为内容。
但是,诉讼时效是可变期间,适用中止、中断或延长的规定,而除斥期间则一般是不变期间。
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3.两者的适用依据不同,诉讼时效规定的是权利受害人请求法律保护的期限,仅适用于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权的情况,而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
4.两者的适用条件不同。
诉讼时效是在当事人主张时,人民法院予以援用,而除斥期间则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予以援用,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5.两者的起算时间不同。
诉讼时效的起算始自权利人能够行使请求权(请求权产生之时),我国《民法通则》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而除斥期间则是自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七、诉讼时效的意义关于诉讼时效的意义,应该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权利人不及时行使请求权的行为,更不是保护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而是具有积极的法律意义。
1.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正确地处理民事纠纷第二节诉讼时效的种类诉讼时效,按其时效的长短和适用范围不同,有相应的分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分为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
一、普通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的特点包括:(1)适用范围广泛,它不是专对某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根据整个民事活动领域中的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共同性加以规定和适用的。
(2)诉讼时效期间是统一的,并且相对于大多数特殊诉讼时效而言,时效期间是较长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为2年。
二、特殊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
它是适用于法律规定的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
特殊诉讼时效的主要特点包括:(1)适用范围特定化,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即特殊诉讼时效只在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于相应的民事法律关系。
(2)特殊诉讼时效的适用效力优先于普通诉讼时效。
凡是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均要适用特殊诉讼时效,在没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普通诉讼时效。
(3)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不同于普通诉讼时效,并非统一的,而是针对具体民事活动的调整需要的,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间。
大多数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都短于普通诉讼时效,故传统上又称其为短期诉讼时效,也有少数的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长于普通诉讼时效。
1.在我国现行法律上,诉讼时效期间在2年以下的为短期诉讼时效。
比如,依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适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对这些民事活动适用短期诉讼时效的原因在于,这些纠纷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出,并及时予以处理,此外,我国很多单行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短期诉讼时效,如食品卫生法第40条第2款规定,有关食品卫生的损害赔偿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各种货运规则规定的索赔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180天。
2.长期诉讼时效,有些法律对于特定的民事活动规定了长于2年(2年以上至20年以下)的诉讼时效期间,即为长期诉讼时效。
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9条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是指对于各类民事权利予以保护的最长时效期间,它不同于其他各种诉讼时效的特点表现在:1.其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类民事法律关系。
2.其时效期间是20年。
3.其适用前提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时开始计算,即使权利人不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亦只在20年内获取法律保护。
这不同于以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作为适用前提的其他诉讼时效。
4.其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有关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但是,其他各种诉讼时效则可以适用有关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节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由于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消灭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
故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时间就直接关系到权利人的切身权益。
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明确规定了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因为诉讼时效的适用是以权利人能够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为前提的。
一般来讲,权利人在侵权行为发生之时便得知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遭受侵害的事实,则自此即能够行使请求权。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人在侵权行为实施之后的一段时间才知道其民事权利遭受到侵害,那么,权利人只能从这时才能够行使请求权,所以,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其具体根据包括:1.权利人实际上已经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
2.权利人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
这是一种法律上的推定。
根据客观情况,权利人有知道的条件和可能的,就应当知道,而不管当事人是否实际知道,例如:甲公司与乙厂签订了购销合同,乙厂未交货,而甲公司工作人员疏忽而忘记了合同的存在,故实际也就不知债权被侵害。
但因其是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所以,诉讼时效期间从乙厂违约之时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