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2.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4.教科书:教科书,就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又称课本、教材。
5.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
6.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身教重于言传”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7.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8.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9.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0.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11.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系列效应serial effect of memory,指的是学习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的项目最容易学,其次是终末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
12.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13.有效教学: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14.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道德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5.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16.强化物: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17.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18.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19.道德两难: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者问题。
20.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2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22.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2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24.元认知: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
25.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26.强化物: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27.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28.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29.道德两难: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者问题。
30.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3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32.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3.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34.动机斗争: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
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斗争。
35.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3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7.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38.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9.元认知: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
40.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41.从众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4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43.强化物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44.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45.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48.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或社会中的影响力。
49.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50.再造想象:指根据语词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1.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52.交往动机:个体意愿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5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5.潜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的禁忌等。
56.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57.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即教师要对学生"多关心,少评价",确定了学校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58.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调整一切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9.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60.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6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