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安徽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的东山如银涛涌
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 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 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 的简易木桥。
2011年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4分) 【试题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 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 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 简要分析。(4分)
2013年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
称“韦苏州”。
2013年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14年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 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 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014年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 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 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 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 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 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 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 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 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 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 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 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008年
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 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 够力挽狂谰、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012年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中的一 首。
2012年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
2010年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 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 形成巨大反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 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 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 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 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 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
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试题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 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 也可。)
2008年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
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
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
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 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013年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
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
醉,怎能不忘怀!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 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
2012年
2014年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 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 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 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 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 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 “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 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 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0年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 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 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 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 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 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2007年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 析。 【试题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
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
答成“烘托”也算对)
9.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
【试题答案】(1)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 联想自然。 (2)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 应,托物而言志。 (3)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 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007年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 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等 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因被 贬地方而寄情山水的悠闲释然的情怀。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 富了画面的内涵。
2009年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 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
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 汨罗江。
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