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频 电 疗 法讲解
较近的产热多
2.电容场法:电容场法即利用电容电极间 的高频交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 效应。人体内脂肪、肌腱、韧带、骨骼 等不能导电的组织属于电介质。
• 偶极子内电荷位置移动产生位移电流,偶极子高 速旋转发生相互间的摩擦以及与周围媒质之间的 摩擦,克服介质的阻力,引起能量的损耗,这种 能量损耗发生于电介质之内称为介质损耗。
2.操作程序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不必裸露治疗部位。 使用不同电极时,操作方法不同
(1)电缆电极操作方法
• 按治疗需要将电缆电极盘绕成—定的大小形状。 • 应向同一方向盘绕电缆.以免磁场对消。 • 电缆—般绕2-3圈,不超过3-4圈。 • 各圈之间的间隔应大于电缆直径,一般为2-3cm,
以固定夹固定或垫以衬垫物(如:毡垫、棉垫等), 以免电缆过近时形成圈间电容,电流通过圈间电容 而减弱磁场强度和作用深度
脊髓炎。
禁忌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结核,妊娠,
心肺功能不全,植入心脏起搏器
目录
第三节 超短波疗法
目录
概念与物理特性
1.定义:用λ =10-1m,f=30-300MHZ的超高频交流电治疗 疾病称超短波疗法。
2.物理特性:λ =7.37m f=40.08MHZ λ =6m, f=50MHZ
输出功率:200-300W(大型超短波治疗机) 40W(五官科用超短波治疗机)
挛。
(四)主要作用机制 导体——传导电流
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导电流
绝缘体(电介质)—位移电流
无极分子
电介质 极 化
偶极子高速旋转产生位移电流。
偶极子
(五)生理与治疗作用
(一)温热效应
1.机制:任何形式的电能都能转变为热能 (1)欧姆耗损产热 (2)介质耗损产热 (3)共振吸收产热
热性质:内源热
内源热与外源热特性比较
第2周血液 恢复到放血
成分
前水平
第3周Hb和 比放血前更
RBC
高
超短波热量 无 无 无
对照组2 热辐射 无 无 无
4. 生 理 及 治 疗 作 用
(1)对血管、心脏的作用 ①血管 毛细血管短时间收缩后呈持久扩张 大剂量:血管麻痹,出血,淤血 ②心脏 治疗剂量:无明显作用 大剂量:HR
(2)对NS的作用
涡流电极为较新型的电极,多用于波长11.06m的 短波治疗机。涡流电极内有3~4圈不在同一平面 上的螺旋状金属管线圈,线圈两端连接一个电容 器,两者构成谐振电路,减弱了电场作用,使之
主要输出磁场。
• 电缆与皮肤之间应距离1-2cm,其间垫以毡垫、 棉垫等衬垫物,不得使电缆直接贴近皮肤
• 电缆盘绕后其两端留出的长度应相等
③电极放置法:
1)对置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或脏器病变 注意事项: A.两电极之间距离不应小于一个电极的直径。 B.电极与治疗部位保持一定距离,电极间电力线分散均
匀,作用深。 a)小功率:浅作用时,间隙0.5-1cm,深作用时间隙2-
3cm; b)大功率:浅作用时,间隙3-4cm,深作用时间5-6cm。
等幅脉冲正弦波
(二) 作用机制 1.电感场法—电缆法、线圈法
产热量公式:Q=kf2u2H2/R
上式中Q-产热量,K-常数,f-电流频率,H-磁场强 度,g-组织导电率,u—组织导磁系数,R-组织电 阻率
涡电流—传导电流 欧姆耗损产热
产热大小的因素: 1.组织R值的大小
水R值较小,含水量高的组织产热较多 2.离电缆的远近
• 镇痛作用 中等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通过以下途 径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对各种神经痛,肌 肉痉挛性疼痛,因肿胀引起的张力性疼痛,缺血 性疼痛,炎症疼痛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 消炎作用 中小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可促进炎症 消散,对各种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感染性 和非感染性炎症均有很好的效果
• 降低肌肉张力 中等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可以降 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
波长与频率呈反比关系,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
7.电流、电阻、电压与功率 电流强度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
(三)物理学特性
1.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f >10MHZ,因而刺激肌肉周期<0.01ms过短,不产 生兴奋,且连续多个周期也不引起兴奋收缩反应。
2.无电解、电泳、电渗作用——正弦交流电 3.治疗时电极可离开皮肤 4.热效应明显 5.对皮肤无刺激,但过热可引起皮肤烫伤。 6.对神经肌肉的作用是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
①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 高,48小时后恢复至原有水平
(5)对内脏器官的作用
①缓解胃肠痉挛,增强黏膜的血流,改善吸收和分泌的 功能 ②作用于肝、胆、增强胆汁的分泌,增强其解毒功能 ③作用于肺部,使肺血管扩张,改善肺功能 ④作用肾脏,使肾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利尿。
(6)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
2.非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1)植物神经加速生长 (2)神经纤维再生加快 (3)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的发展,促使病灶
(晚期病灶)早日成熟
(六)高频电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直接接触法:电极与人体或黏膜或皮肤直接接触 2.电容场法:人体放在两电极之间。超短波 3.线圈法:用一根电缆把人体圈起来,通过电磁感应,
目录
高频电疗 法
短波疗法
超短波疗 法
微波疗法
致谢
高频电疗法
目录
一、基本知识
(一)定义与分类
频率 lOOkHz~300000MHz ,波长为3000m~1mm的 交流电称为高频电。
应用高频电流或其所形成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 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 therapy)。
①外周N:中小剂量加速受损运动神经再生 神经传导速度。大剂量抑制再生。
②CNS:中小剂量作用于头部-CNS抑制现象
对自主神经紊乱者有调节作用
修复,提高
(3)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①中小剂量—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巨噬细胞 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体内球蛋白,抗体及补体增 多。 ②大剂量—抑制
(4)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感受涡流。短波 4.辐射场法:微波
(七)安全与防护
1、安全技术
• 设备的安全措施 • 操作的安全要求P370
2、辐射防护
1.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多属可逆性 2.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 • 辐射源的情况:频率、波形、距离、操作方法 • 环境的情况:金属物、温度 • 受辐射者的情况 3.有关辐射的卫生标准
(4)对细胞免疫的作用——消炎、消肿 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 ②利于炎症控制
(5)对恶性肿瘤的作用 可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增殖,阻滞其修复。但大 功率使用容易产生皮下脂肪硬节。
(四)、治疗技术
1. 电极有三种 • 电缆电极—柔软粗电缆,短波电流通过电缆时电缆
周围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于人体。
• 电容电极 • 涡流电极
①中小剂量(无热、微热)——血细胞总数↑ ②大剂量——外周血细胞↓
(7)新陈代谢的作用:
①小剂量——刺激组织新陈代谢,修复和肉芽组织 生长
②大剂量——起抑制破坏作用
(8)对结缔组织作用 小剂量促进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再生的作用, 故能加速创伤愈合。
(9)对恶性肿瘤的作用 大剂量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 加速组织生长修复 中小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可 促使组织修复生长。
• 提高免疫力 中小剂量高频电可增强免疫力,提高 机体抗病能力。
• 治疗肿瘤 大剂量高频电所产生的高热有治癌作用 ,特别是表浅癌肿。
(二)非热效应
又称高频电磁震荡效应。 高频电的作用强度不致引起组织温度升高的条件下,也
可以使组织的理化特性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
(10)对炎症的治疗作用:
①对急性化脓性炎症疗效好——用小剂量治疗 ②使炎症部位的神经兴奋性↓,达到镇痛作用 ③血管扩张,改善血循,血管通透性↑,组织营 养 改善 ④内皮细胞功能↑,WBC和MP的吞噬作用↑,炎 症局限 ⑤有明显的脱水作用,消除组织水肿和酸中毒,减少 炎症渗出
5.治疗技术与方法
(1)操作方法: ①体位 ②选择电极——使电极面积稍大于病变面 积,包括周围的健康组织 。
(三)、治疗作用
(1)对血管的作用 ①中等剂量—毛细血管先短暂收缩,继而出现持久扩 张,血流增快,血管通透性增强,改善血循环。 ②剂量过大—血管麻痹,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毛细血 管内血栓形成。
(2)对N-M的作用 ①小剂量—降低N兴奋性——镇静、止痛作用 ②中剂量—加速生长 ③大剂量—抑制生长
(3)对内脏器官的作用 ①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 ②增强胆汁的分泌 ③增强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 ④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改善其分泌功能
• III级剂量:为温热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适 用于慢性。
• IV级剂量:为热量,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适用 于肿瘤。
(六)、临床应用
适应症—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与疾病 内科: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肺,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外科:肌炎,肌痛,扭挫伤,肩周炎,关节
炎,术后粘连等 妇科: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发育不全 神经科: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根炎,
输出波型:等幅连续正弦波、等幅脉冲正弦 波一般治疗多用电容场法。
3.生物物理学特征
• 在一定电流强度、频率、时间的作用下,组织导 电率与介电常数小的产热高。
Q 0.96 J 2
g
t
4g 2 f 2 2
J—电流强度 g—组织导电率 ε—介电常数 F—电流频率 t—作用时间
(1)热效应
肝脏、肾、肌肉ε差别不大—热分布较均匀 脂肪ε小,脂肪产热高、散热差。 脂肪与肌肉温度升高比例为4.4:1
指标
热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