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师德为先立德树人
——旅游与环境学院师德建设经验总结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学院积极引导全院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董治宝、党委书记刘少锋任组长,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负责人,副书记、副院长、系主任、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党委秘书担任成员。
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确保我院师德建设的稳步发展。
学院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时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真正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抓敢管、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主动权、话语权;全体教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课堂讲授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住”。
二、班子团结和谐,养成师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三重一大”事项需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凝聚力强,氛围和谐,具有强烈的干事创业劲头;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院长、书记充分给副院长授权,权责利有机结合,使副职积极大胆、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廉洁奉公,所有院领导和院务管理在阳光下运行,接收师生员工的监督。
学院领导班子在师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在学院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
学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制订了《旅游与环境学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发展史》;提出了“建设以地理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一流学院”的办院目标,“民主开放办院,求真创新治学”的办院理念,“慎思、行远、求实”的院训及“经纬天地、知行合一”的院风;院工会定期为每一位教师送上生日慰问卡,增强对全体教师的人文关怀,形成了尊重学术、尊重教师、气清意远、弥新尚美的文化氛围。
三、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结合实际,学院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师德建设规划和长
效机制健全。
学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旅游与环境学院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先后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有关要求,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院严格实行师德考核制度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
在年终考核中,严格考核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社会公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公益活动、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团结同志等情况;要求每位教师参加学院集体活动每年度不少于2次,参加所在系组织的教学科研集体活动不少于2次,鼓励积极参加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等公益工作。
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及人员招聘中,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实行“院长-副院长-系主任”三级约谈制;构建“院领导-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三个维度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三向教学反馈管理模式,确保教学质量。
着力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
按照学校《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则》等制度,推行研究生导师培养问责制,在研究生招收和指导方面实行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
强调导师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全面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学期初召开全体青年教师座谈会,学院与新进青年教师均签订发展协议,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人文关怀,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宿感。
发挥教师对“第二课堂”的积极指导作用。
定期对学生健康成长、专业学习等进行专门导引,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度、班主任制度,设立教授接待日,广大教师积极指导学生“暑期三下乡”、野外实习、科研创新、就业创业等活动,把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就业服务、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构建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引导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践行师德要求,师德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教职工严格执行师德建设的相关要求,广大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好评,形成了一批师德先进群体,全院在学校年终考核优秀等次达到12%。
近年来获陕西省第二届师德论坛征文活动优秀奖、校级师德论坛征文二等奖,《做到“四个坚持” 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入围学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院一品”典型案例,院工会荣获学校模范教职工之家,延军平老师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师德标兵,还有许多老师获得学校优秀教师奖项。
正是因为我院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抓,师
德师风的健康发展,对我院的各项工作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学院建成《多彩黄土高原》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测量与地图学》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2部,马耀峰、孙根年老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周毅老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
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8项,横向课题188项;出版专著、教材46部;在SCI、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年均300余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项,项目经费年均800余万元。
每年邀请30多位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举办学术报告40余场。
学院获批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陕西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
张辉教授、马耀峰教授等多位教师受聘为国家旅游局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及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政府参事、顾问等,吴成基、延军平、岳大鹏、孙根年等老师参与CCTV科教栏目专访,积极承担陕西省“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美丽陕西”、“大美陕西旅游发展与创新”干部专题培训班,不断宣传展现学院学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为地方政府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学院获全国环保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中宣部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省级社会实践标兵团队等奖励35项,学院团委连续4年获校“五四红旗团委”;本科生在重要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7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3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90余项;2008级—2011级本科生平均就业率94.28%,2009级—2012级研究生平均就业率87.5%;学生各类评优评奖“公开、公正、透明”。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