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海洋工程地质

4.海洋工程地质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介绍《海洋工程地质》是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地质学与海洋科学的边缘学科,主要介绍海洋工程地质的基本原理和调查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作为地质学与地球信息与科学技术两个专业的特色选修课,其内容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海洋土的工程性质、海洋灾害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海洋工程地质调査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程序。

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基本原理和丄作方法,学会获取和处理工程地质资料并应用到海洋工程建设研究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态度。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geology and marine science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urvey methods. As a characteristic elective course of Geology and geo-infonn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k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eabed topography and geoinorp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marine soil,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phenomena, etc., various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equipment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s in pradical work.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learn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above basic principles and working methods, learn to acquire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ata and apply them to marin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ttitud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2•设计思路:该课程培养学生用地质学的知识来理解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机理,用地质调查方法来获得对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认知。

该课程应用Blackboard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有野外实践,使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海洋工程建设领域的调査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

课程内容兼顾了理论与实践, 既包括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基本机理、海洋工程地质信息获取方法;乂涉及到地质条件在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包括:海底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术语、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分类系统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近海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和形成原因、识别方法.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对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海底土体的形成过程与晚更新以来中国近海的地层结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与状态、工程分类,特殊海洋土的丄程性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成因、探测方法、工程危害与预防措施;海洋工程地质调査调査设备基本、工作方法,及其在海洋工程勘察上的应用;海洋工程勘察U的,勘察分级,勘察任务;海洋工程地质资料整理与报告的编写等。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质学基础、海底探测技术:并行课程:海底探测数据处理与解译、海洋工程环境;后置课程:海洋沉积物分析、地学建模与可视化。

海洋工程地质属于地质学在海洋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课程,可培养学生在海洋工程开发建设领域的工作与科研能力。

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但是与《海底探测技术》和《海洋工程环境》联系比较密切。

《海底探测技术》为海洋工程地质数据的获取提供技术支撑,《海洋工程环境》为海洋工程地基稳定性计算提供海洋动力数据,《海洋工程地质》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设计数据和安全保障。

二、课程目标<-)专业教育U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U标:课程U标1:学生理解海洋工程地质的学科范畴、研究对象、范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理解海洋地形地貌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地貌、分类原则、系统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理解海底地质构造类型和形成原因、识别方法、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理解海底土体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与状态、工程分类、特殊海洋土类的丄程性质;理解海底灾害地质现象成因、类型及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与预防措施。

课程U标2:学会海洋工程地质调査工作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掌握其评价分析内课程U标3: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基于引导式、合作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武,按指定内容团队协作完成海洋工程地质调査野外实践,初步具备自主学习、信息搜集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及习惯。

课程U标4:了解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训练科学基本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学会撰写学术文章和技术报告。

(二)思政教育U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探究、互动、对比、重大事件响应等形式,落实立徳树人的教育本质,把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査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洋强国建设等有机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1)树立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贵任意:识:通过海洋工程安全及事故案例,教授学生理解丄程经济效益与安全、法律、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2)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各要素的数据分析和关键参数推算,培养学生客观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调研、研讨锤炼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品质,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3)强化专业意识及建设海洋强国的工匠精神:通过各工程地质条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海洋工程地质调査规范,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概念;了解中国科学家对世界海洋工程地质事业的贡献;强化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信心,培养建设海洋强国、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的奉献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工程地质数据获取途径以及利用该数据来定性/定量解决海洋工程构筑物地基稳定性问题,提升学生应用地质资料开展海洋工程构筑物地基设计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 和5. 2)。

此外,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利用地质学知识来理解海底地基稳定性的同时,能够逐步深化对海洋地质学知识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海洋地质学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中,学生理解职业道徳规范和责任(支撑毕业要求& 2),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能力、按需求获取数据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并初步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要求为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果,学生必须:完成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在线讨论、参加随堂练习和知识性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小组作业、野外实践,学习总结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部分内容需要在线学习和在线讨论,因此,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在线讨论的参与度也是考核的一部分。

按时完成阶段性作业。

要求学生按时线上提交作业。

完成作业,可以让学生加深所学课堂知识。

按时提交作业,任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完成课程综合PPT讲解,要求学生自选题th并自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完成该题U需要用到的家乡的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性质资料;学会从互联网获取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必要的图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最终形成科研论文形式的技术报告,并以个人为单位制作完成PPT进行汇报。

PPT汇报成绩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学进度五. 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参考教材《海洋工程地质学》,李安龙、林霖、赵淑娟编著,科学出版社,2020,第一版《工程地质学九孔宪立、石振明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工程地质学》,刘春原编,高等院校上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建材工业主要参考书[1] [4]出版社, 2000. 03[1]《东亚边缘海区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探讨九史学健 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海岸与海底》,刘以宣编著,海洋出版社,1982,北京《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04《海岸河口区重力再沉积和底坡的不稳定性》,林振宏、杨作升编,北京海洋《深海沉积物物理及工程地质性质》,[美]A ・L ・英徳比岑主编,梁 博(译), 海洋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北京[6]《近代海洋地质学九朱而勤,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7]《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性》,杨作升、沈渭栓主编,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六、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山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 讨论、课后作业等内容,占总分25%:实验实践成绩按参加实验出勤、实验报告计算, 占总分25%;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考核方武A :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査E.其他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评分标准(满分25分)[4] 出版社, 1990.[5]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院学术委员会签章:教学院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