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前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收入支出分析理论、IS-LM 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课后练习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目的与要求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 •主要内容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运用三种方法核算GDP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 主要内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三节价格指数与失业率1. 主要内容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价格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失业的计算。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应用两个指数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
(三)课后练习1. 试述GNR GDP NNR NI、PI、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2. 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3. 试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4. 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什么?5. 如何计算失业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目的与要求AVV ------ *第三早国民收入决定1•了解总需求的构成;2 •会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3 •会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4•掌握乘数理论,并会计算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5 •掌握加速数理论,并会结合乘数理论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现象;6•了解投资函数,掌握什么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投资的边际效率;7 •掌握IS曲线,即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8.掌握LM曲线,即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会画出LM曲线的三个区域并理解其的经济含义;9•掌握IS —LM模型,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10.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在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什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又是哪些,在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又是什么;11. 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2. 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并会用图描述;13. 会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 •主要内容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乘数理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消费之迷”是怎么回事?第二节利率的决定1. 主要内容利率的决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找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第三节IS —LW莫型1. 主要内容IS —LW莫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IS曲线,LM曲线,IS —LW模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IS曲线及LM曲线上点含义。
第四节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1 •主要内容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何时财政政策最有效,何时货币政策最有效?(三)课后练习1. 按凯恩斯主义,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2. 简述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3•什么是“挤出效应”?4. 什么是“流动性骗好”?5. 简述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6. 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为负?7. 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8. 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9. 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四章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会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2. 了解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掌握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会解释两者不同形状的原因;3. 了解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萧条与高涨的说明;4. 掌握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滞涨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1. 主要内容总需求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与这里的总需求曲线都向下,一样吗?第二节总供给曲线1. 主要内容总供给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分析总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选学)1. 主要内容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假定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1)外国收入减少;(2)石油价格上升。
(三)课后练习1. 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2. 简述税收的增加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3. 简述货币供给的减少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4. 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5. 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倾斜的?6. 试举出若干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经济增长的概念,会比较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2. 掌握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包括模型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 两个问题的回答和最后的结论;3.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4. 掌握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5. 掌握普尔普斯的资本的黄金分割律;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 了解经济周期理论,会用乘数一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中四个阶段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况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劳动、技术进步。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模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没。
2.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 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 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1. 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没。
2. 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三种模型的假设前提的区别。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选学)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节经济周期1. 主要内容经济周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分类;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