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道路新建工程满堂支架专项施工方案批准:审核:校核:编制: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1编制依据 (1)1.1本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1)2.1参考技术规范 (1)2工程概况 (1)2.1项目简介 (1)2.2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 (1)2.2.1气象 (1)2.2.2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2)2.2.3工程地质 (2)2.2.4工程水文 (2)2.3施工组织结构 (2)3施工方案设计 (2)3.1施工准备 (2)3.2满堂支架方案设计 (3)3.2.1满堂支架整体要求 (3)3.2.2满堂支架设计 (3)3.2.3 满堂支架结构计算图 (3)3.3满堂支架施工工艺 (5)3.3.1工艺流程图及搭设要求 (5)3.3.2脚手架搭设顺序 (6)3.3.3模板制作与安装 (7)3.3.4钢筋加工与安装 (7)3.3.5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7)3.4.架体使用和拆除方法 (8)3.4.1脚手架使用 (8)3.4.2脚手架拆除 (9)4架体结构计算 (9)4.1荷载计算 (9)4.2结构验算 (10)4.2.1支架结构验算 (10)4.2.2立杆强度及稳定性检算 (11)4.2.3次龙骨强度和刚度验算 (12)4.2.4横向钢管刚度验算 (13)4.2.5纵向方木(主龙骨)强度和刚度验算 (13)4.2.6侧模强度和刚度验算 (14)4.3满堂脚手架预压 (15)4.3.1预压目的 (15)4.3.2预压材料及布置 (15)4.3.3预压监测 (15)4.3.4预压卸载 (16)5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6)5.1确保材料合格 (16)5.2按照设计方案搭设 (16)5.3加强施工过程监控 (17)5.4规范拆除支架施工 (17)6施工应急预案 (18)6.1编制目的 (18)6.2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18)6.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18)6.4应急救援实施程序 (19)6.5项目部应急救援电话 (20)6.6外部应急救援电话 (20)6.7加强预防准备工作 (20)1编制依据1.1本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XXX工程施工设计图2.1参考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T50-2011)《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2工程概况2.1项目简介XXX起点接蟠龙路,终点接宝莲路,路段长度共计1475.218米,红线宽度40米,按照城市次干路标准设计。
道路断面形式为: 4.5米人行道+31米车道+4.5米人行道,沿中线对称布置。
XXX综合管廊工程,主线全长约1156m,规模为2.2m×2.0m(宽×高:净空)。
本次设计C型综合管廊平面位置,在设计起点至桩号K1+200段为道路北侧距离中线16.9米(管廊中线与行道树中心线一致);在桩号K1+280至桩号K1+450段为道路南侧距离中线16.9米(管廊中线与行道树中心线一致)。
2.2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2.2.1气象工程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温和、霜雪少、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高湿而风少。
在水平方向上,气候无显著性的区域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带性差异。
地区内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010.1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7.4℃,气温的年变化为“单峰型”,年内最高气温为7月,最低为1月,坝丘区7月平均气温26.3℃,1月平均气温为7.2℃;区内常年降水在920.7~1899.9MM,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349.9MM,红层丘陵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362.0~1396.7MM,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最大为8月,占年降雨量的22.9~23.7%,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最小为1月或2月,占年降雨量的1.47~1.85%,降雨日数平均为185天左右,最多年份210天,最少年份150天。
2.2.2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拟建XX市XXX道路工程位于XX市青江区,场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场地标高介于370.21~395.47m,高差15.91m,地形较平坦。
场地地貌上属丘陵及剥蚀浅丘地貌。
2.2.3工程地质据现场勘探及已有地质勘察资料,构成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耕土层(Q4PD)、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DL+EL)粉质粘土以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质泥岩。
K+070~K+120、K+140~K+180路段存在堰塘,塘内淤积软土,厚度为1.4M左右。
中液限粘质土(软土)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软-流塑状,湿、含水量大、局部夹淤泥质粘土、少臭味,具有高压缩性。
回填路基时采取截排方式疏干地表水,清除塘内的淤泥,以下部硬可塑的中液限粘质土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
K+200~K+290路段存在建渣堆,高约3米左右,施工时利用挖机将其挖除;经调查XXX存在大量灌溉用水,除挖方段外其余均为软基。
施工时将其挖除。
此外,由于调查期间路段耕田较多,其耕土含水量较高,土质较软。
必须做换填处理。
2.2.4工程水文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场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裂隙及孔隙中,属微承压水;受大气降水、上层地下水入渗补给,顺层径流排泄。
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弱,据邻近供水井抽水试验成果,其渗透系数为0.05~0.10M/D。
腐蚀性等级属微,该地下水对拟建工程无大的影响。
2.3施工组织结构监理责任明确的施工组织管理机构:3施工方案设计3.1施工准备脚手架搭设前工程技术负责人按脚手架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对搭设和使用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进入现场的脚手架构配件,进行质量复检。
构配件按品种、规格分类放置在堆料区内或码放在专用架上,清点好数量备用。
脚手架堆放场地排水畅通,不得有积水。
3.2满堂支架方案设计3.2.1满堂支架整体要求(1)支架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2)支架在承重后期弹性和塑性变形应控制在15mm以内。
(3)地基承载(压)力满足支架设计后验算要求。
3.2.2满堂支架设计满堂支架基底为混凝土基础,满足要求。
立杆按0.6×0.6m进行布置,即横向间距0.6m,纵向间距0.6m,步距为0.8m;支架最大高度为2m。
洞横向每4排立杆搭设一排横向剪刀撑,沿扫地杆上搭设一排水平剪刀撑。
支架高度通过可调托座调节,顶托顶部距立杆顶部的悬空距离不大于25cm。
碗扣式钢管的内径Ф41mm,外径Ф48mm、壁厚3.5mm。
立杆的型号:LG-90、长900mm;LG-120、长1200mm;LG-180、长1800mm。
横杆的型号:HG-30、长300mm;HG-60、长600mm;HG-90、长900mm;HG-120、长1200mm;HG-150、长1500mm;HG-180、长1800mm。
斜杆的型号:XG-0912、长1500mm;XG-1518、长2340mm;XG-1818、长2550mm。
脚手架采用吊车吊入施工工作面,顶板浇筑完成后,因无法再进行吊装,只能采取人工将支架运输至基坑外。
3.2.3 满堂支架结构计算图满堂支架横向剖面图满堂支架纵向剖面图满堂脚手架及止水拉杆工程量3.3.1工艺流程图及搭设要求1、工艺流程图脚手架搭设施工工艺流程图2、脚手架搭设的要求(1)底层水平框架的纵向直线度应≤L/200;横杆间水平度应≤L/400。
(2)脚手架全高的垂直度应小于L/500;最大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3)脚手架的搭设应分阶段进行,搭设后经检查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4)脚手架搭设到顶时,应组织技术、安全、施工人员对整个架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结构缺陷。
3、搭设准备工作在脚手架搭设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应由技术人员对参与脚手架搭设的有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
(2)应对搭设用的钢管、扣件、脚手片、铁丝等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构配件严禁使用,经检验合格的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3)清除地面杂物,准备垫板,做好立杆基础措施。
(4)脚手架立杆底脚位置进行定位放线,并对夹层顶板进行支撑加固。
(5)检查现场脚手架搭设的范围是否与脚手架方案相一致。
3.3.2脚手架搭设顺序支架系统由下而上依次为:支撑架底托基础、Φ48碗扣脚手支架、顶托、分配梁和底模等。
(1)测量放出综合管廊中心点,首先拉线定出支架的纵轴线,然后在轴线上按设计间距分出每排立杆位置。
(2)分块安装枕木,因支垫的枕木其新旧程度不一,故在铺设时注意将枕木的大面朝向顶底部位置,以保证枕木与底部接触紧密稳定。
(3)安装底托,底托支撑钢板与枕木间平整接触,充分受力。
底托调节螺杆拧紧无松动,以保证底托受力均匀。
(4)用Φ48碗扣脚手管搭设脚手架立杆,立杆按60cm×60cm间距进行布置;立杆布置时,纵横方向均拉线进行,保证立杆位置及分布间距均匀一致。
(5)钢管支架设置纵横向横联,横联层距按80cm布置。
(6)将支架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搭设,以保证在每段都能根据净空高度合理调节支架高度。
(7)每段支架间用2.4m长的钢管按1.8m间距梅花型连接,以保证整个支架连接成一整体,加强支架的稳定性。
(8)顶托在立杆搭设完成后安装。
每一段支架顶托的高度均由测量按设计值放出起止控制断面,并拉线将其余顶托调节到位。
顶托调节螺杆要竖直受力,顶托“U”型槽口向同一个方向。
(9)按照位置测量放线模板控制线,并按照要求铺设主次龙骨及模板。
3.3.3模板制作与安装侧模:墙体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600×1200×55mm,主龙骨为100×100mm方木,间距600mm,次龙骨为50×100mm方木,间距250mm,用对拉螺栓固定。
墙模板底面应找平,下端以基础底板为定位基准,靠紧垫平。
向上继续安装模板时,模板应有可靠的支撑点,其平直度应进行校正。
底模:基础底板模板设计,基础底板厚1000mm,用组合钢模板做侧模,外侧用Φ48脚手架钢管及方木作为模板的主肋及支撑。
顶模:顶板侧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顶板底模板采用竹胶板。
主龙骨采用100×100mm方木,次龙骨采用Φ48钢管,脚手架采用Φ48碗扣式脚手管。
立杆间距900mm,立杆下垫一层100×100mm方木,上面设可调顶托(顶托为600mm),每隔1200mm设一道水平杆,局部加斜撑。
所有排水孔的预埋管按设计图纸固定到位,预埋件的预埋无遗漏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
3.3.4钢筋加工与安装1、钢筋进场及检验钢筋必须按不同种类、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不得混杂,且应立标牌以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