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篇一: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归纳结论。
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深圳等经济特区成功的资料,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资料—推理论证—结论与评价。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编写图表,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学习方法。
把握本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
【注】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
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改革开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前的农村状况2.小岗村的改革及成就3.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三、国有企业的改革1.十四大以前的国企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制、股份制的出现新课导入:农村人民公社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安徽省的一些地方遇到大旱,田地干裂,农村秋种难以进行。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一些地区的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这年秋天,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改革开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学生回答]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提法;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引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什么体制?[学生回答]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体制。
[教师引导]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小字内容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投影:[投影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弊端,使农民在失去土地支配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劳动积极性。
吉林省通化市三棵榆树村农民李惠恩回忆说:“那时候就是记一个工,一天混那一个杠,干一天活不如抓一个母蛤蟆,像边沟三队,七分钱的分,正好一天挣三盒火柴。
你说农民他不高兴,他能高兴吗?中央政策要不对头你调动不了积极性。
”60年代初,安徽的一部分农村为了度过严重饥荒,试行了“责任田”的办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引起了一片指责。
1962年夏天,太湖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名叫钱让能的普通干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为“责任田”辩护。
毛泽东把这封信批转给中央有关领导,要大家研究。
时任中共安徽太湖县委宣传部干部钱让能说:“生产力的发展,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人,人是要靠积极性的。
人的意愿呢?它支配人的行动的。
你搞大呼隆、大锅饭,他呢不像西方的农民游行示威抗议,他不搞,他无声的反抗,无声的反抗就是在土地上磨洋工。
这个呢比那个反抗更厉害,所以这股力量是更强大的,所以亿万农民在土地上磨洋工这个是可怕的。
”但责任田终究没能推广起来。
自由种植、自由市场、自由买卖和包产到户被称为“三自一包”,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更为严厉的批判。
在人民公社一统天下的体制下,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村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时任中共山东省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说:“1978年的一月份,【篇二: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新人教版】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1、(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政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
完成了党的路线、路线、和路线的,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得到平反(1)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反映了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向,建设的道路迈进。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三、核心板—自主探究一、对农村的改革1、目的(作用):以调动,促进。
2、典型:3、形式:。
4、内容:。
5、启示:。
6、影响:大发展,为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对外开放的措施(1)年,我国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3)增设了;设立。
(4)经济特区的作用:成为,,;加快发展我国。
(5)开放格局:三、对城市的改革1、时间:从1985年起2、重点: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的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实行;(3)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以后,在推行、,向建立迈进;对采取、等多种形式。
四、拓展版—展示汇报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
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升华版)知识应用: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经济建设上来b.建设和谐社会上来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来a.坚持改革b.坚持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内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a.坚持改革b.坚持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4.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位于最北的是()a.大连b.秦皇岛c.天津5.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其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6.我国现在全省成为经济特区的有几个省? ()a.1个b.2个c.5个7.从区域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a.上海的浦东开始的b.东北开始的c.广东、福建开始的二、1.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答、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歌曲《春天的故事》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答、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答、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答、④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